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春霞

张春霞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441214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头戏,它占据高考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搞好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学生的“怕”,甚至变“怕”为“爱”。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了几条自认为还算是行之有效的规律。

一、让教材与作文挂钩

首先要摒弃那种为作文而作文的做法。不能说今天要写了,扔给学生一个题目,自己去写吧,教师就完事了。作文应该是可以贯穿在教学的环节中,无处不在的。我们上新课的同时,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课文,同样可以成为作文的触手可及的素材。换句话说,我们要从课文中挖掘宝藏。这可以分为两点来谈。一是从课文中积累素材。比如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文章大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知。写好这类文章,可以适当引用那些诗词名句为文章增色。二是灵活运用教材,学会挖掘文章深意,用今天的眼光来赋予他崭新的意义。在学习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之后,我选读了何宁的《给灵魂安个家》,与同学们探讨庄子在我们今天的积极意义。李白、苏轼、鲁迅、朱自清……。他们在对个体生命精神家园的构建中不断追问着何处是灵魂的故乡,在陶渊明的田园中,在庄子象一棵树一样的孤独中,找到了答案。所以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水平。

二、善于养“气”

古人云:“文以气为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写文章时用“气”的重要性。气,是文章的呼吸;气,是文章的生命。气充则文实,气盛则文胜。气有多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正气和大气。表现在文章中,正气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种正直而善良的心;大气就是有阔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看问题有全面辨证发展的眼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关注身外事,读大气的文章,学大气的人。象李白的豪气,杜甫的正气,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民意识,司马迁的在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这样他们的文章才会走出一己的悲喜,才会凸现文章的正气和大气,使人得到感悟,得到震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教师以身示范

作文说到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时候,教师浮泛的讲解并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在学生的畏难情绪中,我会亲自写下水作文来激励他们。有句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在一次作文中,我写了《静数秋天》一文给学生示范。在文章的结尾,我写到:“由此,秋在我心里,不再仅仅是静美澄明,不再仅仅是沉醉的心语,遐想的天堂;比起艳丽的春色,秋更以风骨见长。秋,也许浓重,但那是一种坎坷的路。坎坷中要一步一步地走,走出繁琐,走出单调,也将走出欣悦,走出隽永。人生经历了如梦的岁月,走过了一段长长的路,才会沉淀出一份秋光秋色。那是可贵的傲立于世,不媚俗悦人;那是可歌的淳朴,不矫饰作态;那是可赞的坚强,不轻言失败低头。不经历人生的波折与磨难,难得那份超脱,宽广,那种心胸如海……静数秋天,心境高远澄明。是的,我要说,我无悔那全力以赴的往日的热情,我珍惜今日这份边走边瞧的逍遥。如水的生涯里,不是也有瑰丽的梦境,也有动人的青鸟吗?”学生尤其赞赏。并且此文在全国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样的结果一样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四、具体训练步骤

1.阅读和摘抄。每周固定的一节阅读课,告诉学生一个原则:“不动笔就不读书。”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摘抄精彩的句子和片段,经常翻阅,而且还要求他们在摘抄的片段后写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一定要是当时的感受才最真切。这些将有可能成为将来写作文的绝好素材。

2.片段作文训练。学生对大作文有畏惧心理,有的时候为了凑字而东拉西扯,其实我发现他们的文章局部有不少闪光的地方,所以我要求学生写片段作文,不拘字数多少,但要求是身边事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抓住当时当地的眼光与心情,真实自然。无论是清风白云还是夕阳晚霞,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小人物,关注其一枝一叶,一言一行,点滴即可。

3.学会深入思考。在摘抄和片段作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认真寻找文章中和生活中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向自己的内心探寻,多问一个为什么。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们的心?到底怎么的写法才能打动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写?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慢慢向大作文过度,让自己的文章有内涵、有思想。

4.细致的笔触与朴实的文风。“文以情动人”。宁愿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也不愿满篇空洞的言辞,所以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文笔细腻。文笔的细腻来源于观察的细致与心灵的敏感,而在写作时我要求他们一定要出自内心,舍弃华丽的句子与不着边际的议论,既不能漠视生活,又不能随意拔高。

总之,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关注,有了点滴的积累,开始重视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坚持细水长流,投进浓淡适宜的真情实感,加上灵敏独特的艺术感觉,就能收到一种水到渠成的轻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