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学教学的催化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创新——化学教学的催化剂

王波

王波山东省栖霞市第二中学265300

摘要:求异是创新的核心,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质疑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应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甚至“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

关键词:求异联想演示实验创新能力质疑设想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温故而知新,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联想是创造的翅膀。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一个人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引导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培植学生展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应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消除各种疑虑和障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勤奋、毅力、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并及时表扬他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可以做以下改进:利用废旧的日光灯管(60CM左右),在60CM长的透明胶带纸上紧贴润湿了的PH试纸,放进灯管内,然后在两段分别塞上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棉花团和塞子。观察氨与盐酸的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观察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现象,而且可以看到气体运动的相对速度、气体的酸碱性等,最后再通过分析、对照、诱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案,这样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质疑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应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甚至“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疑。”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创新氛围,积极营造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这题就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并有一定的联想能力,能举一反三,而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却忽略了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而“瘪”了的易拉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再比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们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并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振作起来,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教师就应该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刘知新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叶翠微走向成功的自主发展[N].文汇报,2002,9,23。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9。

[5]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