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体会

温娟廖娟娟郭丽丽

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宁都3428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总结并阐述银翘散加减治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干预效果。方法:特选取我院接收的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路径;实验组应用银翘散加减的治疗路径。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4.4%,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退热时间、扁桃体恢复正常时间、充血缓解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的比较上,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大幅度降低退热时间、扁桃体恢复正常时间、充血缓解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值得应用。

关键词: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在儿科治疗中,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作为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为:急性发作、咽部红肿刺痛吞胭困难,通常伴随着流涕、恶寒发热等不良症状。按照现代医学证实其出现主要是因为感染各类细菌与病毒造成的,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抗感染居多[1]。在中医上,被称为“乳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寒温失调感触风毒、风热所造成的。本文主要选取的是我院接收治疗的64例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在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总结并阐述银翘散加减治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特地区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32例,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3.4±1.4)岁,病程(11-52)h,平均病程(30.1±2.5)h,体温(38.5-39.7)℃,平均体温(39.1±1.1)℃。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3.8±1.5)岁,病程(12-54)h,平均病程(32.3±2.6)h,体温(38.6-39.7)℃,平均体温(39.3±1.1)℃。两组在基本资料的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32例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提供常规治疗手段,主要涉及了退热药、抗生素展开治疗,疗程7d。

1.2.2实验组

32例实验组患儿,提供银翘散加减展开治疗,方剂:玄参、金银花、黄芥各12g;生地、板蓝根、麦冬各15g;桑叶、僵蚕、薄荷、蝉蜕各9g;甘草6g。针对痰多者,配伍瓜萎、浙贝母各9g;针对口渴高热者,配葛根、伍芦根各15g;针对大便塘薄者对大黄用量适当的削减。上方取水200mL,浸泡20min,加水400mL,大火煮开,小火煎煮40min,取汁400mL,1剂/d,早、晚分服,疗程7d。

1.3效果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类临床体征消失情况,包括了体温与各类症状消失时间等,有效评估患儿的治疗效果。

1.4评价指标

无效:在治疗后,患儿的各类临床表现未显著优化,甚至病情恶化;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咳嗽、咳痰等逐渐缓解,扁桃体大小接近正常,未出现脓性分泌液,具有轻度的充血表现;痊愈:在治疗后,患儿的咳嗽、咳痰等彻底消失,体温、扁桃体恢复正常,脓性分泌液、充血表现彻底缓解。有效率为痊愈与有效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SSP1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结果

2.1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4.4%,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在中医学中,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乳蛾”的范畴,对该疾病的治疗,其治疗原则主要是以调畅气机、轻扬宣泄、升清降浊原则作为辅助治疗为主[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4.4%,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退热时间、扁桃体恢复正常时间、充血缓解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的比较上,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3]。

综上所述,对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大幅度降低退热时间、扁桃体恢复正常时间、充血缓解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银灿.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43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3):31-34.

[2]郗玉玲,惠红岩,李大通等.银翘散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7):571-574.

[3]沈素绒,钟利央,王乃飞,等.针刺放血结合青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2):109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