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各大城市派发消费券所引起的深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3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各大城市派发消费券所引起的深思

王静

【摘要】: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予以应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继08年底国务院出台四万亿计划之后,各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各地消费券的派发。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结合我国国情,从实证和规范的角度来剖析此举的利弊,最终得出结论:派发消费券是安慰剂,但不是特效药。

【关键词】:

消费券拉动内需经济危机预期替代效应乘数效应

1引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刺激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民众百姓的消费情绪持续下降。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有效刺激消费,可称得上是世界性的难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给中国提出提出建议:颁发一万亿人民币的消费券给普通民众。

近段时间,成都、南京、杭州等地相继派发购物券、旅游券等消费“红包”,受到居民的欢迎,带动了即期消费,也引得其他一些城市眼热心跳,纷纷酝酿发放消费券。商务部有关人士公开表示,这些城市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是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商务部做出肯定的表态不无道理,因为从短期来看,消费券在带热市场、促进消费方面确实表现不俗。

消费券是非常时期非常之策,可以起到一定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让中国经济稳步发展!

2什么是消费券

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政府消费券是指运用财政资金发放的公益性、红利性消费券。

●旅游消费券是指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发放的专门针对旅游市场的消费券。

●社会消费券是指市民按照自愿的原则,以税后工资购买的非公益性、非红利性消费券。

●转移性消费券是指为实现保就业、保收入,从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种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企业扶持奖励资金中切出一部分以消费券形式拨付给企事业单位。

●教育消费券是指为破解“上学难”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发放的消费券。

●培训消费券是指专门用于失业下岗人员和毕业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消费券。

3结合经济学知识分析

●对于拉动消费的思考

以杭州为例:根据杭州市贸易局对部分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便是经济学家们所期待的消费“乘数效应”。

但从长期来看,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并不大。消费券政策只能产生一次性的短期效应,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不能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不能达到刺激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目标。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可带动机械、建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为后期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环境。而消费券只适用于流通链条的末端,并且有时间、范围等的限制,带动能力比较弱。

其次,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输血型的干预,这种“输血”起到的仅仅是替代效应,即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来替代消费者花钱消费。消费者使用消费券的时,可能减少相应数量的现金支出。本来就要花100元生活费,先用了消费券,现金就节省了,可以存在银行。民众总体的消费支出并无增加。究其原因,人们的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客观消费需要和消费预期等因素,人们当前的消费支出决策由其当前的收入决定,增加消费支出的决策则由其未来收入决定。也就是说,当你工作饭碗无忧、工资年年上涨,自然就会增加消费开支;反之,则会捂紧钱包“积谷防饥”。消费券作为一种“意外之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也不可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此外,一旦政府停止这种输血干预,就会导致市场活力的严重下降。

●对于地方财政的思考

以成都为例:2008年财政收入平均每月以4.2%速率下滑,此外税收分配体制使税收落到地方的比例越来越小。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因此,当时成都发出的那笔消费券并不是小数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放消费券,其本质就是透支未来财富。

消费券是需要政府财政来买单的。发放消费券,不过是在预支未来的政府收入,或者相应减少其他方面的公共投入。这样来看,人们的总体福利并不会增加。相反,由于各地财力不一样,以及具体的消费环境、消费能力不同,很可能造成贫富地区消费券的金额差距很大,从而导致新的地区差距。如果要避免这一点,中央就必须拿出一笔钱来对贫困地方进行补贴,这样就变成了中央买单。这又涉及到以什么标准、发放对象是谁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思考

帮助低收入者的公共政策取向,关系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什么方式帮助低收入者,拉动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关系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农民和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在经济明显下滑的时期,针对他们发放消费券和食品券,帮助低收入者和拉动消费,一石二鸟的效应将凸显出来。

在经济运行出现较大下滑时,就像当下,地方政府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低收入者。这是因为,此时失业将迅速增加,收入增长却将滞缓,甚至为负,由此导致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然而,地方政府可用来帮助低收入者的公共资源总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一个如何使用才更有效率的问题。这里,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强调:其一,经验证明,即便是帮助低收入者,也要寻求更具市场基础的办法,这将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对于公共资源而言,其使用效率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经常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既定的帮助低收入者的资金投入,如果使用得更有效率,他们的福利状况就能得到更多改善,这种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平。对此,分配这些资源的政府机构务必充分认识。

“需求方补贴”的资源使用效率优于“供给方补贴”。当经济运行出现较大下滑时,我们面对的另一件事情是需求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遇到问题,他们的消费能力下降造成的。针对这部分人讲扩大内需,就要用提高非工资性收入的办法,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由此拉动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具体的贡献。然而,这里也有效率的问题,即经济学的“乘数效应”——同样的收入增量,乘数不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一样。一般说,在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时期,增加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的收入,能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

这表明,帮助低收入者的公共政策取向,关系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什么方式帮助低收入者,拉动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关系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今,政府补贴低收入者的资金,已开始较多采用“需求方补贴”的方式。与“供给方补贴”相比,“需求方补贴”的优点是:它是直接补贴,有着较高的透明度;它不改变定价机制,有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它会尽可能减少福利错位,并能减少挪用、贪污公共资源的机会。当然,在收入申报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需求方补贴”会在对象确定和补贴水平上出现误差。但这一效率缺失是大大小于“供给方补贴”的。

即使是“需求方补贴”,也有因地、因时制宜,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这里以发放消费券和食品券为例。近来,一些城市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以一次性给予的方式,增加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对拉动当地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消费券一般并不特定地发放给低收入者,其主要功能设定为拉动消费,派生功能才是帮助低收入者。就目前地方政府的行为导向看,往往更热心于消费券“保增长”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经济出现较大下滑时,地方政府面对帮助低收入者和拉动消费这两件事,其排序应当是,首先帮助低收入者,其次拉动消费。而且,拉动消费主要依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这本来不是地方政府的职能;我们所说的这些“券”,都是针对“人”的,是地方政府以“需求方补贴”的形式帮助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具体选择发哪些“券”,地方政府要基于当地实际作出决策;在公共资源投入为一定量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应当寻求更有效的方式帮助低收入者。

●对于我国货币体系的思考

消费券一纸流行,从某种意义上已替代货币功能。目前除了政府部门,有的企业也在发放“消费券”。这种准货币形式的“代金券”在一定意义上会扩大社会货币的流通量,破坏货币流通市场,可能引发局部的物价上涨。

●对于消费券实际操作的思考

消费券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消费券适用的特定人群应该怎么确定?消费券的流通,会不会导致黄牛党的投机行为?出于利益的诱惑,会不会出现伪造的消费券?发放消费券的工作量和成本不小,会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成本压力?凡此种种,都是消费券受到诟病的地方。

4对策和建议

在消费券实践中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才能趋利避害。

1.从发行人来说,如果政府财政有大量盈余,财税收入正常,发放消费券就可以让利于民,变政府消费为百姓消费。但如果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只能靠发债或者印钞解决问题,其本质是稀释全体国民的财富,损害的是未来的消费能力。

2.从发行对象上看,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比较大,如果要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券最好是发给这类群体。而若是中等以上收入者,消费券不是进入“黄牛市场”,就是沉淀为储蓄了。

3.从发行规模上看,更多是一种扶贫性的政府转移支付。台湾发行的是全民消费券,更具有强迫消费的意义。在中国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发放消费券的覆盖面也需要多一些考虑。各地财政从自身经济情况出发,制定地区性的不同的消费券政策将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4.消费券成本可来自厂商的让利折扣。传统意义的消费券全部由政府财政补贴,也造成了其不可持续。如果消费券的成本由消费者、指定厂商和政府三方共同分担,消费券的蛋糕就被齐心协力地做大了。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既改善了民生,又拉动了内需。

派发消费券的举措,虽然其用心良苦,但绝对不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灵丹妙药,所以,各地政府部门还是应该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可持续”上面做文章,也就是说,当前要持续地拉动市场的内需。而拉动内需,又要首先研究影响拉动内需的阻力何在?只有弄清了消费者为何不肯大幅度、持续消费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拉动。影响拉动内需的因素,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是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老百姓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家庭一旦遇到意外困境,无力撑过难关,所以需大量存钱以备不虞。第二,是某些行业物价的不公道,行业利润过高,于是影响了老百姓的重复消费(即回头客),目前黄金饰品、旅游行业等就严重存在这种价格偏高现象。第三,是部分先富群体大都不肯在本地或内地高消费,有的把钱转移到国外,有的则在巴黎、港澳一掷万金。以今年春节而言,据说内地消费者蜂拥到香港,在门票大涨的旅游景点搞得人满为患,一瓶矿泉水卖到20元人民币,各大金饰店需排队抢购。因此,如何拉动“先富群体”在内地、在本地消费,是很值得研究的,毕竟他们有持续消费能力。第四,要增加老百姓收入,尤其是农民和中西地区广大农民的收入,让他们有消费能力。前些时有某地政协委员提出取消最低工资制,这是“杀鸡取蛋”,从根本上扼杀社会消费力。第五,是发展新的适应当前消费能力的产业,多生产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如果能较好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拉动内需也就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了。

总之,刺激消费从长远来看,应当从逐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让百姓有更多的钱去实现消费,推动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入手。而在眼下经济下滑的特殊时期,辅助发放消费券直接作用于市场消费环节,只是配合扩大投资的宏观政策执行的一个手段而已。

因此,小小的消费券不应该被贴上启动内需的标签,而应当作为一种短期的、配套的政策来实行。消费券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通过消费券,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还利于民,以改变“国富民穷”之态势。试想,政府公共财政如能均衡基础设施和公共职能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后,则无须再以消费券形式刺激,民众自然愿意从银行取出以往定位中的“救急钱”进行消费,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被放了出来,内需不足的困扰自然迎刃而解,这才是政府惠及全民的“消费券”。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晓路.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一个长期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佳贵.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刘兵.影响内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8(03).

5.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消费率偏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武汉金融,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