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12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120例临床分析

黄娣沈东英

黄娣沈东英(上海市新华医院妇产科202150)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行Leep刀宫颈椎切术并且随访观察至少3个月。结果120例慢性宫颈炎并行Leep刀锥切术后的患者中,一次性成功治愈116例(97%),好转4例(3%),总体有效率为100%。结论高频电波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易行,且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降低了宫颈癌的误诊率和漏诊率,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Leep刀

【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12-02

慢性宫颈炎是广大妇女同志们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随着与慢性宫颈炎有着紧密联系的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宫颈炎变的尤为重要。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对在我院诊断为慢性宫颈炎的120例患者行Leep刀治疗并随访观察了至少3个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慢性宫颈炎的病例120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8.8岁,均为已婚已产妇女。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要求在月经干净3~7天内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合格后方予行Leep刀锥切术。手术经过: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暴露宫颈,碘伏棉球消毒阴道及宫颈,根据宫颈糜烂面积的大小和深浅程度选择适当规格的Leep环行刀,将Leep刀电切功率调整为40~60W[1],从宫颈12点处进刀,线形或锥形切除糜烂的宫颈组织,切下的宫颈组织,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用10%甲醛固定,常规送病理检查。若切面有活动性出血,用球型电极电凝止血,功率为50~70W(可根据出血多少作适当调整)。术后用外用溃疡散覆盖手术创面以减少出血,

1.3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常规预防感染3-5天(静脉滴注或口服消炎药,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创面恢复情况而定);(2)术后出血多者随时就诊;(3)禁止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4)术后前三个月每月月经干净后来院复查,3个月后初步评价疗效。

1.4术后创面恢复情况(1)120例患者术后出血量不多,未予特殊处理,表现为第1周内有较多阴道分泌物,程淡黄色,第2、3周因痂皮脱落,创面有少量渗血;(2)5例患者因痂皮脱落时有活动性出血,给予外用溃疡散局部覆盖加止血纱布压迫止血(24小时内至少更换纱布一次)后出血停止;(3)没有发生感染或宫颈粘连的患者。

2结果

2.1疗效分析拟定宫颈恢复情况分类标准①治愈:宫颈光滑,糜烂面消失;②有效:糜烂面基本消失,但宫颈口处仍可见红色肉芽组织,直径<1cm;③无效:糜烂面积及深浅程度无变化。本次研究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随访率100%。复查结果:治愈116例(97%),有效4例(3%),总体有效率100%。

2.2病理学检查报告:120例行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标本中有116例确诊为慢性宫颈炎,与术前诊断符合;1例宫颈癌和3例CINⅡ级,均及时得到进一步治疗。

3讨论

慢性宫颈炎常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体囊肿、宫颈内膜炎,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困扰着很多妇女。临床常表现为白带增多(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疼痛(下腹部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膀胱及肠道症状(可通过淋巴道播散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的结缔组织,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大便疼痛感等。)、其他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沉重感、不孕)等。[2]发病原因主要为感染。以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包括电凝、冷冻、激光等,方法虽多,但复发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们对于宫颈糜烂较深、面积较大、宫颈肥大、癌前病变者,一般考虑住院行Leep刀锥切术。经多次临床实践分析与总结,我们认为高频电波刀即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有以下优点:

(1)一次性治疗有效率高,本组资料达100%,表明治疗效果显著,且手术时间短,平均5-10分钟,告别了传统手段疗效不理想、疗程长、容易复发、久治不愈等缺点;

(2)治疗时疼痛减轻,患者无异常不良感觉,留下瘢痕的机会小,出血和感染机率少,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3)没有近期、远期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可多次反复治疗而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4)设备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等.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70-1574.

[2]宋学红,王秋曦,宋玉芬.影视阴道镜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78-281.

[3]宋学红.宫颈病变诊治技术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1):1.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