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源大学生社会化教育问题管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农村生源大学生社会化教育问题管窥

郑小丽

郑小丽(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速度迅速提高。然而,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也大大加重,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各高校尤其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缩短这些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阵痛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必将对整个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人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青年社会化是社会运用一定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模式、法律、道德等教化青年有生产、生活技能,进而能动地发展自己、发展社会的社会活动过程。高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接纳青年学生,使其通过内化与外化有机结合后走向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中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学生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对这些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状况

我国当代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毕业生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同学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心理矛盾、人际关系压力等都面临严重冲突。

首先,由于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来自农村的学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相对而言更重一些,所以心理等各种问题就多一些。其次,从社会因素讲,由于我国农村的初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填鸭式教育,分数成绩是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尺码。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很难展开,使不少学生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由此导致了许多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与困惑。再次,从家庭因素讲,家庭物质方面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思维方法;以农耕为主的家庭背景的学生,其思想更多的倾向于保守、服从。最后,从大学校园的因素讲,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与他们习惯的封闭式、服从型、灌输式形成激烈矛盾,许多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人际关系缺乏信心和信任,对很多社会问题往往莫衷一是;加上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许多学生上学缴费难甚至个别学生存在生存困难等问题,在多种问题集中于一体的情况下,部分农村学生身上体现出应试能力强,综合素质弱;自尊心强,选择自制能力弱等特点。

农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群体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差,转变角色进程慢。另外,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其社会化过程主要来自外部,以外在化的社会影响为主。除了学习之外,许多自己的事情,社会的事情无暇去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学校,家庭来决定。进入大学后,眼前情况突然发展了很大改变,心理上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断乳期”。如果说第一次断乳,实现了与母体的完全脱离,其出现的不适应由母亲来解决的话,那么,这次“断乳”的滋味和出现的问题,就主要靠自己来咀嚼和承担了。而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做好这方面的调适,于是难免出现外在惯性与内化转折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解决得好,就会缩短同学们社会化进程,解决得不好就延长这一进程,因而,高校在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中有着更艰巨的任务。

归纳起来,当前农村生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表现有以下六种情况:(1)理想和现实矛盾,消极心理明显;(2)人际交往匮乏,适应能力差;(3)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当;(4)文化素养单一,综合素质差;(5)家庭条件不理想,生活压力大;(6)自信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差。然而,农村生源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在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中走入校门,同学们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勤奋刻苦,肯学肯干。所以,只要我们高校正确引导合理栽培,这些幼苗长成大树为国家遮风挡雨,成为国家栋梁是完全可以预期的。那么,高校如何才能抓住这些学生特点,立足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很值得我们高校工作者认真思考,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事业,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本人协调统一,共同来完成。在四者中,高校应担当起主要的责任,社会应为其提供施展的舞台与合理的引导,才能搞好这项复杂的工程。

(一)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农村生源学生与社会接触机会少,他们缺乏生活磨练,视野偏窄,情感脆弱,注重自我。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味地讲究社会规范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要关注被教育者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与利益需求,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切实地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要做好农村生源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重视农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并由各种合适的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的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接受和践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造就的是一批“四有”公民,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没有强烈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就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中人,要做好这些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坚持搞好“两课”理论教育,使思想教育的内容深入到大学生头脑中。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两课”教育中,“两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并掌握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想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思想上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实际、有的放矢。

2.坚持正确价值观教育,优化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我们应当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主流导向,运用明确的态度和科学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们任何时候都应站在时代前列,思想、文化都应体现时代发展趋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农村生源大学生和谐健康心理教育。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存在许多不可预测性。而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相对封闭,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对多彩的社会缺乏认识,升入高校后和条件好的城市生形成明显的心理反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关系,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缺乏挫折经历,心理脆弱。这些问题若不提早解决,将来走上社会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为了提高这些学生心理素质,许多高校都开设一些课程和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仍十分薄弱,或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许多心理课给学生往往只是“面”上的指导,学生要的是从实实在在的指导达到自己今后生活中的自助,目前这里的距离恐怕还有不少。笔者认为要克服这些缺陷,各高校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把握两个最基本原则:首先要具有针对性。农村大学生自身特点较为明显,而不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针对不同群体与个体,进行心理教育与培养,这项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其次要具有有效性。有的放矢,更要有效而为,重点告诉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与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可以模拟“逆境”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教育与锻炼,让学生多参与社会,了解人生进而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韧性。

(三)注重农村生源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青年学生“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起点低,大多学生文化知识面较窄,综合素养差。而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总成果、总积累,是人与社会的知识,它赋予世界和人生一种意义,一种境界,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作用是十分巨大的。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演讲中说:“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996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讨论,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确定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内容,当今农村大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过去那种只重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忽视其他能力提高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观。然而,这项工作不但应继续做好,更应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与提高:首先,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增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与学时。其次,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环境润物无声,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使校园每一个“文化人”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四)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五)注重培养农村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人们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人一旦具备有创新意识,就会成为推动人终身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不断开拓、探索为人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实践能力更是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而具有的活动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农村生源大学生恰恰在这方面属于弱项,所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具备是这些大学生社会化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大学阶段是培养锻炼这一素质的最佳时机,应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知识基础。另外,还要增设实践实验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锻炼学生创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问题更是我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阵地的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站到时代前列,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担当起时代给予的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

[3].赵秋梅《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商业文化》2008年第10期;

[4]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3日;

[5]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

[6]苏霍姆林斯基《名人网www.mingren.biz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