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应试教育的继承与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新课标下,作文应试教育的继承与转变

韦贞隆

新课标下,作文应试教育的继承与转变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韦贞隆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不要忽略应试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统筹兼顾;更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质教育;应试能力;网上读书;快餐文化

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指出: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而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

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有应试,当然也少不了应试教育。我们所说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应付考试,应试的素质也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之一。考试是一种对学过的知识的实践,学习了知识要应用到实践,也只有首先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践,然后才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笔者认为从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这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之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继承。当然单纯的应付考试,如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使学生在各种统考中取得好分数,于是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对学生提出许多框框,有的甚至猜题押宝,教给学生应付考试的所谓诀窍,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难真正有所提高。

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存在即合理”,“应试”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而在于它们对考试的观念不同,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不同,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整个体系不同.

一、在素质教育中应尽可能不要忽略应试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但却有老师这样认为:现在学校一味地搞应试教育就是升学率在作怪,既然考试多,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老师沒有必要重视研究考试,有时甚至说干脆取消高考中考应试教育就没有了,彻底“减压”,自然而然地有人进行素质教育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又走进素质教育的误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这种考试形式变化了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应尽可能不要忽略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考试,总要考作文,便出现“应试作文”。如何避免了猜题押题。又不忽略应试能力的培养。自古以来,“文无定法”,“我手写我口”;鲁迅先生也总结:作文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已”。他的文章,虽则“难懂”,其实是很平实的。作文能力包含多种因素,作文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下的功夫远不止在课堂之内,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最大课堂。作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花时间去背范文,要老老实实地打基础,练内功。杜绝那种宿构、加工、抄袭的不良倾向,做到“固基础、多阅读、勤观察、善感悟”,“应试作文”必将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做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统筹兼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在阅读教学中教了一篇什么文章,就要求学生在作文课上依样画葫芦照着写一篇。有的甚至按照写作的几十个“零部件”选择教材,读了就逐一模仿,学着照写。这种做法就是所谓机械模仿,未必符合写作的规律,但也未必都是坏事,当然,如果一味模仿人家的,结果葫芦可能画像了,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画像了葫芦即是有了应试能力,在此基础上,多让学生自己去默读和朗读课文,去欣赏和玩味课文,去理解和积累词句,领会那些适合于表达内容的写法,那些与作文有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那些用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词句,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对于作文的指导作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主张:“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正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在获得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素质教育.

三、必须认清应试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应试能力的培养

文学来源于生活,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错,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如果迷信生活,过分强调真实与体验,要求学生不能说假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弄得学生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文学并不等于生活。何况许多“生活”是无法体验的,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死前的痛苦”等等,就只能靠想象来完成。我们作为教师就是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学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有一定益处的。当然,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

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作文教学。

1、在作文中寻找快乐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作文教学,首先是意气教学,即做人教学。如: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说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沙场点兵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我们依然记得他当年所受的胯下之辱。是何等的意志和气概让他压下心中的愤怒,成就今日的辉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更是学生发挥潜能写好作文金钥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读书的人。这倒不是想要得到什么“黄金屋”,什么“颜如玉”,作文也是如此,只是一种快乐,纯粹的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希望学生达到这一个新的水平,学生才会体验到作文的轻松。

屈原在《渔父》中的句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总是那么的浪漫而又不失坚定;《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总是令人对此境无限遐想,仿佛早已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致远;《将进酒》中的每一个句子仿佛都飘出了渺渺酒香……太多的文人性情都在各自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这时,你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与他们对酒当歌,感叹人生多恨、命运多舛……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读巴金的作品,能感受到至真?读茅盾、老舍的作品,能感受到至善,读王勃的作品,能感受到至美。一个有内涵的人,不论在何地都不会泯然众矣;一个有底蕴的人,不论在何时也不会失去了本性。作文教学,更是做人法则的教学,处事的原理。收获的是一个纯粹快乐的心情,绝对睿智的头脑,更是一次灵魂升华的过程。只要静下心来品茗这些做人法则,就会发现,原来,一切辛酸、人世百态、世态炎凉,都被早已同茶水咂摸过了。将会体会到那纯粹的快乐——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成熟、收获与欣喜,共辉映!

2、正确运用快餐文化的精华

书中读,网上读,纳文中芳华。纸上书不常有,何不漫步网上书屋?那儿照旧有氤氲的芬芳,照旧有未洗尽的芳华。网上阅读已成时尚,多元的我们更精彩!互联网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每次上网打开搜索网站,输入关键字,即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阅读文章,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作文教学也需要多元化的推动发展。

一位学生作文中写道:“当整个城市都沉沉睡去时,捧一杯清茗在台灯下品味李白的放荡不羁,苏子的坦荡豪放,屈子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但这样的生活在世俗眼里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落伍。现在不再流行细细品味古典文学,而时下最流行的是在电脑屏幕前就可完成的快餐文化,最流行的动作是两眼直视荧光屏,阅读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抑或是安妮宝贝的,还有就是韩寒的。右手在鼠标上不断运动,左手就抱着麦当劳的超级鸡腿堡吧!”

我们没有批评之义,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上网冲浪那是再简单、再寻常不过的,但网络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体,而不是自我沉沦的“伊甸园”。图书或许已不是时尚的主流,毕竟它已不是惟一的阅读方式,但仅靠快餐文化引领潮流是不够的。在对传统文化与当下所流行的网络文学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网上的正确阅读与图书阅读有机结合,作文教学领域将会是一派新景象。

【参考文献】

[1]《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陶西平.

[2]《创新能力培育》.陶学忠.

[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4]《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张嘉玮.

[5]《语文素质论》.蔡莱丽.

[6]《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考试观》.胡鑫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