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以景衬人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鲁迅先生以景衬人的艺术

陈世泰

陈世泰广西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536000)

在写人叙事的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情节的发展和推移,刻画人物形象,烘托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构成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

因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里,这种环境往往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所以写人也得有个环境烘托。要不,写出来的人既不像个婴儿?虽然写得活生生的,但却是赤条条的,孤零零的,没有服饰背景不耐看。要是把人物活动的外物、外景、声光变化融入人的活动中,化进感受里,使其再现出来,既不恰似红花以绿叶,给皓月以轻云?这样,人物的心灵不就光明剔透了吗?

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以景衬人的艺术手法是多样性的,真可谓精彩纷呈。读着它,宛若漫步艺术长廊,饱览各种景物的千姿百态,各类人物的神情风韵。这里,我只就正面烘托和反面烘托两个方面来探究。

1正面烘托

鲁迅先生在《故乡》里,从“我”的眼中写出了故乡的景色: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作者在这段景物描写中,只是略加点染便呈现了一幅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景象;揭示了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己交代了时代背景,又从正面烘托“我”因此而感到悲凉的心情在《故乡》中,他还写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只寥寥几笔景物描写,却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画面,烘托了少年闰土的英俊天真、活泼可爱,唤起了读者的想象,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在《社戏》里,作者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脊兽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是船慢。”

这一简洁、明快、传情的景物点染,仿佛给读者呈现了诗情画意,不仅使江南水乡乡春天的夜色尽收眼底,而且流露了少年急于去看社戏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在《孔乙己》的开头,作者就通过咸兴酒店的描写,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孔乙已的性格和命运,也正是透过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因而不伦不类的孔乙已一生的悲剧才那样显得真实可信,让人看到孔乙已在悲苦人生中留下一串长长的足迹。这样,通过正面烘托,就为人物打造了一种典型而又独特的环境,一个便于人物活动其间的氛围和舞台。

2反面烘托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的第一段写道:

“上野的樱花烂熳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

这里写日本东京上野的樱花红艳烂熳。樱花故然美丽迷人,可是在这美丽迷人的樱花下,看到的是些什么人物呢?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项上盘着大掌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项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由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志极了。”

这不是大清国的留学生在观赏樱花吗?你瞧,他们那稀奇古怪、滑稽可笑的打扮,实在丑恶之极,无不令人作呕。作者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幽默、含蓄地刻画出清国的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的失望和厌恶情绪。然而这样的丑态不是在恶劣环境中出现,居然是在艳丽的樱花这一盛景衬托下出现,因而就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是用美景来反衬人物丑态的艺术手法。这一反衬在作品里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极其鲜明地揭示出“清国留学生”这些人物的丑恶灵魂。

《孔乙己》中哄笑之声迭起的描写,不也正好反衬了使人感到无恨的悲凉?

正是这些以景衬人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进了艺术殿堂,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更为突出鲜明。从而使读者受到由衷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同时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把深沉的忧愤与炽烈的感情融化在清醒、冷静的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在表现的冷静之下,却汹涌烈火般的激情。正是他说的“惨象,己使我目不忍视了”,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

鲁迅先生以景赞人的描写,总的来说,笔调优美、含蓄;语言简洁、明快,感情深沉、激岩,故他的作品无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