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生的动力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关于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生的动力因素研究

周珊珊

关于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生的动力因素研究

周珊珊

(浙江省绍兴艺术学校312000)

作者简介:周珊珊,女,安徽芜湖人,浙江绍兴艺术学校,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都给区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合各方资源,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成为了一种趋势。

【关键词】公共科技;创新;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2-0029-01

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指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其它社会团体独资或者合资兴办的,以行业内企业或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设备共用、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机构。在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产生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生的外部动力因素分析

11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经济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资源可以在各国自由地流动;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产业结构大调整等经济格局出现了新变化,这都使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企业整体上规模小、效益低、经济实力与国际大企业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不提高自身水平,将在新一轮国际交换和分工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自身的发展,企业不得不把产品的创新放在第一位。

12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主导地位的关键。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在研发技术、技术的再开发、技术的转化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有所提高,但远远不够。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开发能力有限,大中型企业近半数以上没有开发机构,中小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更是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浙江纺织业中表现也很突出,如在纺织面料产品上,品质和档次的差距实质反映出在纤维材料运用与面料设计、织造印染加工、新技术应用、快速应变等多方面系统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还有差距。特别是印染后整理、质量稳定性问题,如目前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80%,大多数企业只有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经达到90%;新型纤维和多元纤维面料染整水平以及功能性加工技术与国际有明显差距。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外部强大的研发力量,来弥补企业自身的创新机制的不足。

13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化大生产提出了科学理念经营、管理企业的要求。[1]企业的发展更多依靠员工,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和实力的影响,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然而,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完善为企业获得及时有效的资源成为了可能,这也就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成为了可能。

2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生的内部动力因素分析

21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公共科技专业创新服务平台产生动因分析

(1)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相同与相近的企业,它们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基本上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在竞争中获胜,各企业都想方设法在技术上进行改良与发展,努力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术,而地域的接近性又导致这些技术改良很快又为其他企业所把握,反过来又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2]

(2)大量中小企业对共性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诸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这些中小企业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较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都缺乏研发力量,它们往往借助于技术能人实施细小的技术改良而形成一些技术诀窍,对于影响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对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22政府参与公共科技专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动因分析。

(1)知识的外溢特质决定了政府需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知识是推动创新的基础,由于基础知识具有公共财产与显著外溢效果的本质,这就导致企业缺乏投入科学性知识创新的意愿,因此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为促进创新,政府就不得不主动牵头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支持。

(2)创新活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参与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活动中如果政府能够分担部分的风险,就一定能增强企业参与创新的意愿,同时政府又可以从产业创新的丰厚回报中取得部分税收,如此这样就可形成一个推动产业创新活动的正向循环。[3]

(3)科技创新需要许多相应的配套资源的配合,公共设施、制度、政策的建立和完备,都离不开政府宏观上的规划和执行,来满足创新过程中所必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4)整合、共享研发资源,促进区域经济需要政府的干预。发展经济是政府职能之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高社会福利,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事务。因此,发展经济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政府推动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宏观指导者的身份不仅可以凝聚整个区域的研发力量,而且可以吸引各方研发力量的参与。这样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目的更加明确。此外,政府可以利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3院校及科研单位参与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动因分析。(下转第31页)(上接第29页)

(1)通过参与平台研发,可以完成科教兴国的使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综合诸多学科和众多专业的高校科研队伍不仅可以承担而且应当承担大型的综合性的科研任务和高技术攻关项目,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社会生产中,但高校很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在通过鉴定之后就一直被闲置着,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使产业发展与科研活动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快更好的转移到生产领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2)通过参与平台研发,可以实现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参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可以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可以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的同时,也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4]

(3)通过参与平台研发,可以减少科研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释放更多精力来搞好科研队伍建设。高校参与公共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条件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队伍也可以利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的设备来开展科研活动,从而减少了高校对科研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得高校科研机构能够释放更多的精力来搞好科研人才的建设与管理,同时高校还可以从创新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一定的回报,用于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马俊海、郑海平等.工业结构工业竞争力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段瑞春.我国企业创新战略与政策环境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4,(12):5-8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俐俐,张文敏.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探索,2005,(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