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速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媒体速览

赵灵敏王也扬

美国形象的重构

《南风窗》2008.11.19

与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美国人的建国也经历了一场战争。但“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并没有立即建立起他们的联邦政府,将帅们没有去坐江山,而是和自己的士兵一样一哄而散,解甲归田。先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想和一种精神,然后有宪法,最后才有政府和总统。在充满流血和杀戮的人类政治史上,美国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

美国参与了八国联军,在庚子赔款中也捞了一把。但随即美国就将这笔钱主要用于培养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虽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从詹天佑到胡适,一大批对我国近、现代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其最重要的教育阶段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美国真正走上世界政治的舞台是在巴黎和会上。1918年1月,总统威尔逊发表了“14点计划”,倡导成立了“国际联盟”,并提出“废除秘密外交”、“民族自决”等原则。威尔逊计划所体现的精神代表着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理想。

人们对美国的期待和想象,当然包含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成分。美国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强调,本身就孕育了遭人反感的因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了一件坏事,比卑劣的人做坏事更让人难以容忍,这是人性,也一样适用于国际关系。

当坐在“五月花”号上的移民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们便以上帝选民的身份预言道:“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将看着我们。”这种天赋使命和种族优越观念深深地烙印在美利坚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他们像狂热的传教士一样,要把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强加给全世界的“劣等”种族与文明。

于是乎,美国将对伊战争称之为“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行动,硬是要将“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强加给阿拉伯国家。但往往事与愿违,给对方带去种种不幸。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无奈地抱怨美国的“国民性”:有强烈的入世和救世情结,对于美国制度与价值观的特殊性具有根深蒂固的乐观倾向,美国发动的战争必然是基于道义,是为了反对专制、普及民主的崇高目标而绝不是为了改变或维持均势这种卑劣心态。

文/赵灵敏

值得纪念的光绪皇帝

《炎黄春秋》2008.11

光绪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有两点突出的事迹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当了把古代中国和平改造成为现代中国的尝试——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维新党人。其二,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无私的爱国者。

最让人感佩的,是光绪皇帝有一种为了改革、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自己权位的精神,皇权历来是为君者的命根子,为了得到这东西,人们可以杀得血流成河,让亿万生灵涂炭。改革如要触动这东西,对不起,须拿万千人头来换!110年前的光绪皇帝,能够说出“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这样的话,非为一时冲动之言,而应该看做是他对传统政治的一种反叛。百日维新中,光绪接受康有为的意见,决定采取“广开言路”,允许普通百姓直接上书中央政府甚至皇帝。要知道,清王朝以往是连下层官吏都没有奏事权的,光绪把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权利直接下放给包括“野民”、“鱼人”在内的平民,并且强调“总期民隐尽能上达,督抚无从营私作弊为要”。

慈禧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的改革,光绪主持的戊戌维新也是在她授权下才得以进行的。但改革一旦威胁到她的权位,她便要毫不犹豫地扼杀改革。1898年9月19日夜,慈禧突然提前两天从颐和园急返紫禁城发动政变。决定这一行动的直接原因,是她获悉光绪皇帝第二天要会见日本元老伊藤博文,于是慈禧第一个反应便是光绪欲“勾外国谋我”。政变发生后,有人上弹章追究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关系,慈禧问李:有人说你是康党。李答:“臣实是康党……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敢于这样回话还在怒气中的西太后,因为他知道慈禧发动政变在乎的是最高权力而非反对变法。几年后,慈禧复推新政,许多政策力度超过戊戌维新,但和平改革的历史时机已经错过,清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覆亡了。

文/王也扬

希律王

《国家地理》2008.12

精明、杰出的希律王,带领他的王国成就了新的繁荣。同时,他还是古代世界最富创造力的建筑者。然而,今日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却是《马太福音》中那个狡猾凶残的君主,为了除掉刚诞生的耶稣,他屠杀了伯利恒的每一个男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希律王是无辜的,因为除《马太福音》之外,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这件事。不过他确实也有残杀婴儿,比如他的三个儿子。

以色列考古学家艾胡德•内泽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都在搜寻真正的希律王,能够真实呈现他的不是文字,而是石材建筑。他已经在基督教圣地各处发掘了许多希律王遗迹。在他诸多富有创意的建筑中,只有希律堡以他为名,可能是他最心爱的作品。他在英勇而血腥的生涯告终时,就是长眠于此。

真实的亚瑟王

《BBC历史》2008.12

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传奇式的英雄吗?他是传说中的英格兰国王,率领圆桌骑士团統一了不列颠群岛。但关于他的传奇经历是如何诞生的,却无从查考。其实,亚瑟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对其历史的真实性,史学家们一直持有争论。法国历史学家莎拉•图卢兹就认为:亚瑟王是英国出于某种政治原因创造出的神话人物。如果他真实存在过,就应该存有更多关于他的历史痕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丘吉尔的秘密部队《二战史》2008.11

温斯顿•丘吉尔曾建立了一支秘密游击队,队员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执行恐怖活动以及一系列阴谋破坏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德国随时可能的入侵,一旦德国人出现在英国海岸线,他们将立即采取行动。这支部队至今还不为多数人所知,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那些士兵的家属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或是丈夫的真实工作。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行了战略大轰炸。

拯救国家,拯救世界

《经济学人》2008.11

罗斯福深谙“治乱世用重典”之道,常以激进措施应对艰险局势。但是,他的本性是保守的,以致他的许多施政结果都较为保守。作为激进政治家,罗斯福恢复了美国社会的原有秩序,但是,正如他所言,是二战的胜利,而非新政的实施,结束了大萧条时代,医治了人们内心的创伤。他无疑是自林肯以来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他具有非凡的领导力,政党、国会、媒体,这一切无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对伊丽莎白的忠告

《今日历史》2008.11

450年前的这个月,年轻的伊丽莎白成为了英国女皇。她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混乱状态,在44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宗教斗争非常激烈。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还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一。诺曼•琼斯在本期杂志里,向读者揭示了伊丽莎白在执政初期,怎样借助于他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顾问,解决了这个国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