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龙艳琼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龙艳琼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教研室623100)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作者认为,通过“说”、“问”、“比”、“变”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2-0133-01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1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应用题时,最难的就是不理解题意,也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太低。于是训练学生“说”题意,说解题的思路,说解题的策略就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时,引导学生尽量把题中的数学语言通俗化、具体化,去掉情节性的描述,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途述题意或数量关系,一点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在解答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用数学术语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说自己解题思路,并适时加以引导,加深对题意的理解,慢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白了题意,解题思路清楚了,就能够在我的引导下找出解题的策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2通过“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抓住关键句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①甲数比乙数多100个,师:谁多?生:甲数多;师:甲数可分成哪两部分?生: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②甲数比乙数少100个,师:谁多?生:乙数多;师:乙数可分成哪两部分?生:一部分和甲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甲数多的部分。上述例子,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由教师提问学生直接判断出谁多。第二问是根据作出的判断,得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这种教学方式,既强化了这类应用题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2连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如:商店运来苹果5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①师:这道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梨和苹果一共共多少千克?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用什么方法?③生:先求梨多少千克(即求500的4/5是多少用乘法);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用加法)。④怎样列式呢?(500+500×4/5)。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500+500×4/5)”的由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现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常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的方法,逐步达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的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弄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比较辨析的思维条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灵活选用分析法、综合法、对应法、图示法、逆推法、假设法等思考方法。

找出异同,进行比较。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们首先引入一道熟悉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然后将它的一个条件和问题进行交换,改编成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然后引导引导学生对新旧两道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同一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在课后作业时,对于有联系的易混淆的应用题,就安排在一起布置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比较和对照,认识异同,辨别其特征,掌握其解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4通过“变”,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变”就是依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改变成另一种叙述形式,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如“小明向灾区儿童捐赠故事书200本,科技书800本,共捐赠了多少本?”可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说出故事书与科技书之间的关系(即故事书比科技书少60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60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4倍,故事书是科技书的1/4),再编出结果相同,而解答方法不同的题目来(①有故事书20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600本,一共多少本?②有科技书800本,故事书比科技书少600本,一共多少本?③有科技书800本,是故事书的4倍,一共多少本?④有故事书200本,是科技书的1/4,一共多少本?⑤有故事书20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4倍,一共多少本?……)。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让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题的题型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