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胡志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质教育。何谓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的,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而人格则是性格、气质、习惯、适应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现。人格健全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善于客观分析,有解决矛盾或困难的能力和毅力。人格的形成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显然,历史课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过去我们教历史。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要学生死记硬背考个好分数,就算达到了目的。现在我们必须明白,历史教学应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掌握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增加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历史课应总结天下兴亡、民族盛衰的经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应展现历代贤哲志士的人格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健康完美的人格。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典范。孔子移其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孟子称其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称其为“非其志不亡。非其心不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的“全德之人”。

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屈原矢志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最终自投汩罗,以死抗争,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归隐田园。李白敢于表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南宋末年

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不为元军的威胁利诱所动,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就义。文天祥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在赴临安应试时就提出“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元军铁骑南下,国家危难之际,他反对逃跑,提出“当守中国”,“当卫百姓”。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高举义旗,起兵抗元,虽历经磨难而坚定不移,最终作出了舍生取义的选择,完成了自己完善人格的塑造。

高尚的人格不仅表现在文天祥这样的状元、宰相身上,同样也表现于寻常百姓身上。文天祥有个不为常人所知的朋友,叫张毅夫,文天祥20岁中状元,名满天下,身居高位时,曾多次请张毅夫出来作官。张坚决不去。到南宋灭亡,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北方。路过江西吉州时,张毅夫来见老朋友,说:“今日宰相到北方去,我应当与你同行。”到元大都(今北京),张毅夫到关押文天祥的地方附近住下,每天送好饭好菜给文天祥吃,三年始终如一。在文天祥遇害后,他用预先准备的木匣。藏好文天祥的头,并访求到文夫人的尸体。火化后收集骨灰,连同木匣带回南方,交给文冢安葬。

张毅夫人格的可贵处在于,他把道义和友情看得很重,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趋炎附势,更不落井下石。在文天祥势位显赫时,他不想借老朋友的关系升官发财,请都请不来。一旦文天祥成了元军的囚犯,昔日跟随着作鸟兽散时,张毅夫却默默来到文天祥身边,给这个末路英雄以临终的关怀。

近代史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为变法图新献出生命的谭嗣同;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孙中山。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举不胜举。正是他们的人格光辉。照耀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些人格典范也是我们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历史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历史事件的一般性叙述中。而要着重揭示历史人物的行为与精神风貌。让学生从杰出人物身上吸收思想营养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在具体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自信、自尊、自强不息的人格特点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教育学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英勇奋斗,我们这一代跨世纪的青年,就更有责任用双手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候。都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追求真理、自由、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追求真理、自由、人类进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珍视这一份精神遗产,造就下一代无私无畏的人格。

3提倡创新精神创造与进取是健全人格的主要特点。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等许多创造成果。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习历史,就应启发学生继承祖先的可贵创新精神,不断进取,在未来做出更多更好的发明,使中华文化再显辉煌。

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渗透人格教育,可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方法,如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等,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纠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众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担当起祖国建设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