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教育中“学”与“术”的结合

/ 2

论新闻教育中“学”与“术”的结合

陈颖(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

【摘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我国的新闻教师绝大多数缺乏新闻从业经验,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经用人单位重新培训后方能上岗。纵观我国新闻教育现状,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长期分割,互不适应的现象日渐突出。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诸多方面的不相适应更加突显出“学”与“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闻教育;“学”;“术”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27-02

我国的新闻学近年来成长得枝繁叶茂,较之以前,有长足的进步。可随着众多高校开设新闻学,该学科开办的泛滥成灾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新闻教育中“学”与“术”脱离

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新闻教学点仅有十几个。如今新闻教学点的数量已猛增至600多个,在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是突破13万大关,人数紧逼全国职业编辑记者(有记者证的)的总数——15万,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而与数量的泛滥成灾相比,教学质量的下降更令人担忧。业界都知道,中国新闻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由来已久。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中国的新闻教师绝大多数缺乏新闻从业经验,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经用人单位重新培训后方能上岗,这是很多学生的痛切体会。

近年来,少数学校开始从资深媒体工作者中选聘教师并尝到了甜头,如前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就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岗位上如鱼得水,其培养出的学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可惜此类流动仍属罕见,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间的岗位交流远远未能打通,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依然严重。

过去有人认为“新闻无学”,而事实证明,新闻传播是有规律可循且已积累深厚理论基础的一门学问,因此,新闻从业者需要经过高等院校的系统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同律师与医生一样,记者应当得到教育,而新闻学院则应当成为这一知识探索和实践努力的标准的承载者。”这句话同时也表明“实践努力”的重要性,远离实践的教师难以承担应有的责任,就像不会开刀的外科教师难以教会学生动手术一样。

二、“学”与“术”脱离导致诸多方面不相适应

纵观我国新闻教育现状,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长期分割,互不适应的现象日渐突出。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诸多方面的不相适应更加突显出“学”与“术”相结合的日益迫切。

(一)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践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

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文科院系不管是否具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都“一窝蜂”地增设新闻专业,他们往往存在狭义理解新闻教育、办学渠道不畅的状况。教学内容仅以新闻为主体,纯粹从新闻工作工艺过程分解出若干环节加以解释,不仅不能反映出新闻学科的基本特征,而且远不适应新闻实践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加上教材老化,学科背景单一,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直觉式厌倦,教师授课心理受到影响,教学目的难于实现,因而进一步激化了教学内容与新闻工作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新闻专业毕业生与新闻实践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必然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与新闻实践工作需不相适应。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考察中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从经院式教育培养出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大都理性思维较强,感性思维较弱。一旦与社会实际接触,他们接受校园新闻教育时所形成的意识和观念很可能受挫,以致无法履行记者的职责而受到同行的非议。这里固然有新闻界传统的惰性对新闻教育的排异,同时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传统新闻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现状和快节奏生活,无法取得正视社会现实的气度和理智的调查研究方法,因而一些新闻专业毕业生总是为现实与自身理想不尽一致感到困惑,一时难以适应新闻实践的需要。

(三)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各自为政的局面和新闻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不相适应

大学新闻院系、新闻媒介、新闻理论界各自为政,沟通不够,缺乏大一统新闻观,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统一规划,目的不够明确,需求不够对路;在学科建设上,沟通甚少,研究方向分散,致使一些重要理论问题长期难于统一,影响了学科建设;在新闻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循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指导,随意性难以消除,因而不能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社会调控作用。

新闻教育、研究与实践诸方面不相适应的状况表明,新闻的教育、实践与科研部门亟须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封闭走向大同,从条块分割走向以新闻实践为基础,新闻教育为支柱,新闻科研为指导的一体化格局。

三、“学”与“术”如何结合

(一)高校与实务界随时进行人才交流

前些年,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是在中文院系的基础上开办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是从中文、历史等转行过来。他们习惯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教育,新闻教育中充满了“文学教育”的味道。最近几年由于一些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加盟,新闻教育行列里多了些“科班”人士,但其中大多是从学院到学院,没有实际从业经验,作为应用性学科的老师们,自己都不明就里,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课堂上也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因此,教师们就要跟实务界保持密切联系,甚至挂职于某家媒体。尤其是那些没有从业背景却又要担任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可轮流到媒体,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工作。只有深入实践,教师才能从具体的实践中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与经营管理的规律,了解当前新闻工作的现状与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新新闻教学的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目前,新闻院系所开设的本科课程以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基础专业课为主,而对人文课程、社会学及自然科学课程缺乏重视,即使有所设置,授课内容也是浅尝辄止。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传播科技应用,着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相关的审美修养不高。而那些拥有中文、法律、经济、哲学等学习背景的从业者,其后发优势十分明显。纵观时下的新闻传媒业,颇有名的主持人杨澜、水均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范以锦,还有目前广州报界一些非常出色的记者,均不是学新闻出身的。

在某些高校,实践在新闻教育中的地位被过分强调了。学生们心态浮躁,为了在毕业时让自己显得更成熟,十分重视每个实践机会,甚至不惜逃课,成为实习单位的编外人员。这样一来,能用在理论学习的时间大为减少,学生们的各领域基础知识单薄,知识结构单一。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业务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

(三)树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实战演练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可安排学生到媒体实习,接受媒体检阅。除此之外,每年可精心选择至少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话题,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为期一周的专题性社会实践调查。实习能保证学生接受基本的媒介实践教育,实战演练更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选题策划、搜集资料、实地采访、初步成稿、统合稿件到新闻刊发,每一次专题社会实践都是对媒体运作全流程的亲密接触。实践,不仅是教学实习外加大型调查活动,在新闻传播学院,实践应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实践来引领整个教学活动。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院一方面争取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主持开展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和扶持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个人爱好自发组织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两条腿走路”,稳步前进,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实践教育的新思路,正给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陈颖(1977—),女,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