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感恩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试论小学生感恩教育

王有兵,薛永光,陈运南,周义瑜

重庆市永川区板桥小学王有兵、薛永光、陈运南、周义瑜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几千年来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养繁衍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强,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能够促进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的学校实际情况,发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见解,与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几千年来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养繁衍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代代相传,曾经为培养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今就连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崇尚和学习我们国家的感恩教育,在青少年和国民中灌输知恩感恩的思想意识。为此,笔者结合工作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小学感恩教育与同仁探讨。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感恩意识现状

在现代社会,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这种千古美德的意识越来越变得淡薄起来,感恩,已被麻木不仁、知恩不报、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等等恶俗的理念和行为所代替,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与感恩思想相违背的现象的存在。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本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期阶段的宝贵时期,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成天想着享乐,占便宜,发横财,不劳而获,当社会和别人有恩于他也不知感恩,不思回报,反而心安理得,泰然受之,认为理所当然。前几年媒体报道的受助大学生不思回报的事例就是明证。

以我们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中心小学校为例作个调查分析,学校现有学生936名,地处偏辟农村,留守儿童占32.8%,单亲家庭子女占16.7%,孤儿占1.5%。通过对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知道父母每天早上几点上班、晚上几点下班的占47.9%,不知道的占52.1%;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的占56%,不知道的占44%;认为父母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占42%;经常对父母发脾气的占30%;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占31.2%;平时在家里会向长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的只占44.3%;父母会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回报、感恩的只占43%;父母给子女过生日的却高达93%,而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的只有27.7%。

这不能不算是给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家庭子女,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其孩子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养育。还有一部分孩子的母亲是经过买卖式的婚姻,孩子出世,她们早已离开他们了。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加之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较为普遍,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亲,外公外婆宠,所有人只围着他(她)一人转,家庭的重心落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强烈而集中,从而使得孩子凡事唯我独尊,对父母的苦心不理解,对他人缺少关心。

如此看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便成为一件非抓不可、刻不容缓的大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过渡阶段,可塑性很强,很容易接受和模仿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象和事物,而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感恩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感恩,从根本上说,就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知、一种情怀和行为。这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一种道德规则。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态的改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变化了,人的生活态度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心存感恩的人,就会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从广义来说,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感恩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就会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快乐地长大,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感恩孝为先。在孝道方面,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有二十四孝经的典故与楷模。孝道它之所以能存在上千年,说明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落实到我们农村小学校的感恩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三、农村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举措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在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中,对这些内涵的挖掘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感恩内容不同,每一篇课文结合施行的感恩教育方法也各异,既可以从不同人物入手,让学生变换角色体验,在赞赏中体验给予他人善良、同情、仁爱、恩情之后的快乐,让学生知道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感恩是快乐的、幸福的。又可以从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震撼和感动,让学生感受对生命的珍重,进行感恩教育。

又以数学课为例。在数学课中开展“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调查,让学生算一算父母给自己的亲情账”,这样学生可通过他亲手算出的数字,极有说服力地使他体会到父母劳动挣钱的辛苦。再如在英语课中,让学生以感恩为主题进行英语对话,表演英语小品。在音乐课中,让学生都学会唱《感恩的心》等感恩系列歌曲。在美术课中,让学生动手制作“献给某某的礼物”。在体育课中,要求每位学生学会手语操《感恩的心》……

这样,在学校的每一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感恩的传播者,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2、在教育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

我们学校开展了“小学生知恩、感恩采访报道”小记者活动,让学生在采访过程中能够锻炼胆量,口语交际,又能够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与人的合作能力,从而达到感恩的目的。小记者活动让小记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自由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主题,对自己或邻居的家长进行采访,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然后写成采访报道,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交流,最后还评出优秀稿件,由学校予以表彰。

另外,学校还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与父母、教师、同伴、书本、电台、网络等对话,让学生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从而激发起自身的感恩的激情。

再就是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开展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小报、设计感恩广告、编排感恩节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形式施展才华,感悟人生。

此外,学校还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向亲人说心里话活动,述说人间至纯的亲情和友情。

3、家校联通践行感恩教育。

学校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让学生践行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学校采取“教师布置、检查——家庭督促、反馈——学校评价、激励”等方式,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积极上进,让父母开心;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持之以恒,使父母安心。

总之,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施感恩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省”的教育新模式,寻求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这也就是以人为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