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关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海莲

关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海莲(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蒙校,内蒙古锡林郭勒,026321)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要想学好语文只靠课堂教学所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学习良好习惯。高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语文素质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

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学生不解地问我“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告知他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如课前让学生阅读《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哈哈大笑,甚至做模仿动作,那也是自学了解内容后快乐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开心事,往往也是通过自学得来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劲头就十足,自然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树立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观念

自学能力的培养,贵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习惯”从心理学上说,是一种自动和自控的能力系统。这对强化学习效果极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端,做任何事情,先有良好的习惯,才可能有条不紊地去行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始终如一地去坚持,逐步发掘出行动的内在潜力,创造出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达到了“终身由之的程度”,便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听,怎样说,都要求学生首先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按一定的定势去学,学什么,如何学心中有数,在自学过程中就能自定向,自操作,自激励,自评价,进入自学的良性轨道。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学习,学起来得心应手,学得牢,钻得透,效率高,兴趣不断浓厚,越学越想学,学生素质增长快,思想进步快,最终达到自学的理想境界。

三、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在,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激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学生发问往往有一个过程,开始时的发问,一般只集中在字词的解释或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这就要老师不厌其烦,多方引导,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大力鼓励学生提问。如有时搞提问比赛,搞表扬、记分等办法,这些都是可以试用的。有时要打破学生的种种顾虑,积极鼓励学生发问。只要学生肯问、敢问,就要表扬其精神。也可用发“提问卡”来促使学生发问。起初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逼学生去思考,渐渐地使他们养成在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每次提问卡收上来就进行讲评。这样,解答了提出的问题,表场了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又指导了学生应如何去思考。另外也可经常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神秘感,启发他们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学生多思、深思。如用“将一军”,促使他们去深思。用相互答疑,使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又能在答疑时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4、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上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虽然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或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可有可无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格的影响,而不是扮演说教者的角色。其次,教师的作用是诱导、指导、辅导,而“不替学生讲学生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无形的教师”;先有有形教师的教,然后可以不需有形的教师的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爱果.浅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5,7,(53).

〔2〕陈古月.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