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而善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善问而善学

乔艳

善问而善学

乔艳

陕西省子洲县育才小学(718400)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问?仅以一孔之见,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善问——指向要明确

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案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出示:15+14=?

提问:15和14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是在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回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之后提出的问题。学生有的回答:“它们的分子都是1”。有的回答:“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比第二个分数的分母大”。还有的回答:“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显然,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本意。

如果教师问学生:①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②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③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就又明确又具体,为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问题又出在关键处,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善问——难度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力戒那些“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之类没有思考价值的、不动脑就能轻易回答出问题;又不能让学生有高不可攀的生畏之感。应把问题设在学生感到“伸手不及,跳而可获”的层面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引入最佳状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天地。

案例(圆的面积):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下,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接着依次提问: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会是什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问题坡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了新知,得到新规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并搭好台阶,逐层解决。只有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善问——思维要多向

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的需求,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多向思维的特征。比如同一个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

案例(分数应用题):

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20元,如果裤子的单价是上衣单价的35,那么上衣的单价是多少元?

师问: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句是什么?

生答:如果裤子的单价是上衣单价的35,还有“贵20元”。

师问:从这些词句话你联想到什么?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生1答:把“上衣单价”看作单位“1”,“裤子的单价”就是“上衣单价”的“35”。列式是:20&pide;(1-35)=50(元)。

生2答:“裤子的单价”看作“3份”,“上衣单价”看作“5份”,那么,上衣的单价就是:20&pide;(5-3)×5=50(元)。

生3答:我也把“裤子的单价”看作“3份”,“上衣单价”看作“5份”,那么,“上衣的单价”占“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的55-3。列式是:20×55-3=50(元)。

生4答:我把“上衣单价”看作单位“1”,设为x,那么“裤子的单价”就是35x。列式是:x-35x=20,x=50。

生5答:我也把“上衣单价”设为x,根据“裤子的单价是上衣单价的35”又知道“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20元”。列式是:x20=55-3,x=50。

……

可见,教师的提问要有较大的包容空间,所提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改变信息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信息多向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

善问——过程要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也要灵活应变。老师的提问应巧妙设置,点到为止,引而不发,由问题引发新的问题,由疑问产生新的疑问,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课堂有效生成。

案例(整数带分数混合运算):

计算:6-313=?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答案为313。有的学生从被减数“6”中拿出“1”化成35,相减时6又忘了减去1,得出323。

师生在分析这些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顺势”提出:如果要使得数是313或323,那么这道题的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讨论……

这一提问,恰好把整数与带分数混合运算中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给“暴光”了,这个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错误”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提问也是这样,它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其效果也就各有千秋。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让我们带着这份期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问,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收稿日期:20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