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建富1高运均2

高建富1高运均2

1.湖北省竹山县教研室(442200);2.湖北省竹山县官渡中心学校(442200)

笔者在教学视导过程中经常碰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教了好多年书了,都是用的传统方法,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践行新课程?怎样做才是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课堂中体现?笔者经过课堂调查、分析认为,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摆到主体的地位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心选择上课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力求做到是学生身边举手可得的或是学生所熟知的,而这些材料的利用又是学生部分了解或不甚了解的。如研究植物的花,可以选择学生熟知的南瓜花、葫芦花等单性花,这些花比较大,各部分的构造易于观察,便于操作,这些花本身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雄、雌性,学生一般并不注意区分,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比较后让他们自己找出雄、雌花的不同来,城镇中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养的花木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花,一人准备几朵不同的花,在课堂上可以相互交换观察,认识不同的花的相同部分和不同组成。在研究昆虫之前,让学生去收集身边常见的材料,可以是活的昆虫,也可以是标本,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到不同的虫子供研究之用。让学生能找到多少找多少,只要是他们能找得到的,都让他们尽可能找到。换句话说,能用第一手材料的就不要用第二手间接材料。因为直接的材料比间接的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求欲望,更为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适时提出问题

学生接触到探究材料后,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要不然,学生的探究就会成了无的放矢。因此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其探究欲望,如在研究植物花的课上,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植物的花,你想研究关于花的什么问题?”“你想就研究植物的花提出什么问题?”“就植物的花的研究你有哪些想法或看法想与大家交流?”“你准备从哪几方面入手研究植物的花?”等等。如在研究昆虫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些动物中,你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当你观察这些动物后,你准备提出哪些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在这些动物中,你认为怎样给它们分类为好?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给这些动物分类?说说你的看法”等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的时候应该是带着问题去的,这对他们的探究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2.1教师提问后不要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有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后喜欢在学生的坐位间走来走去,这对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教师的脚步声易打扰学生的思维,甚至导致他们思维的间断。另一方面,当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就可能举手发言,把自己的思维结果告诉他人,与他人交换信息。这时教师在教室走动也不便于观察学生的举手情况:当教师走到教室后面时就可能看不到坐在前面的学生举手情况;而背向学生走到前面时又看不到坐在后面的学生的举手情况。由于教师的走动就有可能产生观察的片面性:学生举了手,教师未能及时的让他发言,那么他的自尊心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挫伤他们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向学生提问后不要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而应该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观察全体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让他们发言。如果是提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的动作行为就又不同了:这时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某个小组的探究之中,也可以巡视指导学生的探究实验,但要做到明察秋毫,注意学生间的细微差别和反映。

2.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要敢于放手放心。有的教师对学生实验总是抱着放不下心的心理,认为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实验;有的怀疑学生是否能独立的完成实验。低估学生的能力,遇事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种心理和作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实验成功率就极低。事实上,个别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能比不上教师,但全班几十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有可能远远超过教师。同时,学生的实验探究不是单个学生的独立操作,更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操作的,他们是在相互参照帮助的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只要教师敢于放手放心,善于启发引导,再难的实验,学生也会顺利完成的。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上来说,后人也必将超过前人的,社会进步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要想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的搞科学,学会科学地观察研究事物现象的方法,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也必须放手放心让学生去实验,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收集和储存了相当数量的信息的。同时,教师对学生放手放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赞许,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将会得到一个有力的锻炼和迅速提高。

2.3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速度都是不相同的,有的快,有的慢。如果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他们的时间很短或不给他们思考问题时间的话,那么,他们中的多数就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答案,甚至得出错误的答案,也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思考一个问题,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从自己储存的信息中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有时还需要与同桌交换意见或信息,从而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得出对事物认识的正确结论。时间过短,就不可能与已储存的信息比对,更谈不上与他人互换信息了,那么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是正确认识了。所以,向学生提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或讨论交流后再让他们回答。

2.4教师要敢于旁观。学生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要轻易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学生发言时,教师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应让学生把话说完,如果教师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容易作出这样的判断:认为教师不想让他发言或认为教师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或认为教师认为他的意见是错的;还有可能认为他的想法和教师的想法不一样,没有猜中老师的想法等等,甚至让学生走入猜教师想法的误区。同时,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可能受到伤害。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成为“裁判”的角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了。在实际课堂操作过程中,有的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连续叫了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都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就开始着急了;有时即使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也不免急燥,当有一个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或比较接近的答案时,教师就马上加以肯定,教师认为这样有利于统一认识。事实上,则不然,当连续几个学生都说不上或是有困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所提问题与学生已有的信息是否有矛盾或者所提问题与学生所观察研究的对象沾不上边等等,再将问题用另一种方式方法呈现给学生,以利学生观察思考后再作出决断。

不用少数人的意见代替多数人的意见,也不用多数人的意见代替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要用自己的意见代替学生的意见,不把教师自己的意见硬塞给学生。

不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事实上,学生在发言时,没发言的学生的大脑也是在积极思考的,他在想:“他所说的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没他想的那么细?”“他说的错在哪里?”或“他所说的对在哪里?”“他说毕了,如果让我说,我准备咋说呢?”等等。学生一般来说,不会、有时也不敢轻易反对教师的意见的,教师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多数学生也不会轻易否定的,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了他们。而对于学生之间的意见,学生是敢于果断的给予否定或肯定的,他们认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在课堂上放手放心让学生说的话,学生就会对于正确的意见加以肯定,而对于错误意见或片面意见加以否定的,并说出肯定或否定的原因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发言前应问一句:“你为什么要否定或肯定某某的意见呢?”“你认为他的意见对在什么地方呢?”或“你认为他的意见错在什么地方呢?”对有些学生犹豫不决或模棱两可的意见后,应加问一句“你能否就这个问题,再想想,然后再加以肯定!”这样给他们打打气,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5让学生学会辩论。心理研究证实:在辩论时,人的思维最活跃,记忆力也最旺盛。辩论的同时也是在与人交换信息。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说越透”。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在与他人交流中是在不断调整和更新的,其记忆也最深刻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同事或亲友相逢,闲聊中说的多数内容,过后能记下却很少,而某一件事或某个内容如果经过激烈的争论,过后即使是经过若干年,在我们的大脑中还会留下其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和记忆也是这样,经过辩论,学生理解的才深刻。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其鉴别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对问题正误判别能力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正确的观点或看法,他们是会果断的加以肯定或赞扬的,而对于错误的意见,他们是会坚决迅速的加以否定的,并说出反对的理由的。

2.6师生位置要能够互换。教师敢于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入平等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究之中,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会记住教师所教给的知识结论、学期末能考出好的分数来;而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会科学地研究问题的方法,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地研究问题的方法,必须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及自控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在观察探究时往往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因此,对有些细微差别或变化容易忽视,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具体直观、易于操作的,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给他们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控力,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也是培养他们遇事细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