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经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经典

许长山

(彰武县东六九年制学校辽宁彰武123200)

【摘要】经典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之进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活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让使经典不断焕发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经典;陶冶情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3-011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及语文素养。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曲赋贯穿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人文素养方面指出了阅读诗词的妙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经典”的陶冶,使经典能如雨后春笋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入学生的心田。

一、使经典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道理,读之,不但耐人寻味,而且琅琅上口,百诵不厌。学生经常诵读,并领会其中的含义,就能在精妙的古典人文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大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忧愁压郁;又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雨后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深秋月色。都给人美的享受,也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意义难以估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位卑不敢忘国耻”;“国耻未雪,何以成名”等等,更是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民谋福,为国靖难。

经典不可不学,经典使语文如虎添翼,趣味盎然,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历代无数仁人志士奋不顾身,自强不息的指针。

二、使经典进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经典要常读,熟读成诵,更要潜心领会,让经典从“口头”流入学生的“心头”,点化他们的心灵,净化他们的灵魂,使他们胸怀坦荡,心胸开阔,培养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恒心,广博的爱心和坚强的耐力和承受力。形“勇于承担责任,敢干面对挫折的完美人格。那是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骨;是一种“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格;是一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节操;也是一种“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志向;更是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清”的精神。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能塑造完美人格于无形,让经典在人们的心中大放光彩,成为一盏指引人前进的明灯。

三、让经典活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学以致用,贵在活用。学经典会用经典,才能使经典永葆他的青春美姿,才能使经典变活且富有生机。在学生的习作当中,恰当地引用经典,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往往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之情;“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一往情深;乃友爱篇的常青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旷达,乃是壮志篇的健伟之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也是惜时篇的不朽名言。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如若能巧用于作文,不但能使文章才思荡漾,文气纵横,而且能文情并茂,质采兼备。

四、使经典不断焕发时代的气息

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继承,不是全盘抄袭。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至今经久不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成为世界文化的珍宝,究其本,乃归功于前辈们对“经典”辨证的继承,使之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去伪存真,弃粗求精,不断扬弃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死搬滥用,对其要有所取舍,有所批评。如蒙学《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一句,放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与日飞速变更的今天,恐怕也免妥。光说“养不教”,到底能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人们说社会阅历,知识经验,有些老的并不一定比少的强,老糊涂的人还少吗?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样辨证地看,决不是与经典叫板,而是为了使经典与时代同调共进,更富有时代气息。

经典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的文化,经典教学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经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它对人的指导意义,它对语文水平和个人品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引导和阅读经典,内化经典,活用经典,让经典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机勃勃,熠熠生辉,让更多的学生对经典兴趣盎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