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说故乡人多少故乡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君说故乡人多少故乡情

饶鹏飞

从毛泽东故乡省城长沙,朝319国道西行,沿线不乏文坛名家:长沙的田汉、益阳的周立波、汉寿的易君左、临澧的丁玲、凤凰的沈从文。

我在小时候,便零零散散听到过关于沈从文的许多故事,这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天分着意搜寻得知,而只是曾有幸与他同饮一江水,浪声可近闻。沈从文故乡位于湖南沅江上游湘西凤凰县,我故乡则在沅江下游洞庭湖边常德汉寿县。以后读到他的散文《常德》和《常德的船》,的确倍感亲切。然而更为了了解沈从文其人其事其品位其造诣其建树,还是专著《沈从文与读书》,助我走近沈从文、领教沈从文、拥抱沈从文。

《沈从文与读书》是彭晓勇同志的专著。晓勇这本专著20万字,是目前从读书与写作的角度研究沈从文的独特作品。我想,晓勇谈论沈从文与读书,他自己至少也读了沈从文及有关沈从文的著作不下1000万字以上,他的《沈从文与读书》,则是从“沈海”里淘出的“珊瑚玉树”。他以48个独立成篇的文章,论述了沈从文一生读书与谋生、读书与为人、读书与写作、读书与鉴古方方面面的作为;并且附录了沈从文爱读的32本(集)古今中外名著的简介。这不仅对当今人们了解沈从文的成就有帮助,同时对于当今文学青年谋求进取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书与谋生

沈从文早年出身一个军界人家,祖父沈洪富还当过贵州总督。沈从文兄弟姊妹共九人,沈从文排行老四。他从小受母亲教育学会认字,6岁时开始进私塾,读《幼学琼林》、《孟子》、《论语》、《诗经》以及《尚书》;14岁小学毕业后,报考预备兵技术班,连考三次,三次落榜;直到他以后离开故乡凤凰投考大学,屡考屡败,终生只有个小学文凭。按现在讲学历,他连助理职称也是评不上的。然而正是这种一再名落孙山的打击,激发沈从文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而顽强学习,博览群书。这本书,突出论述了一章《小书与大书》,那就是沈从文从案前的“子曰”这本小书,到社会实践中拼搏的这本大书。沈从文由于兄弟姊妹多,幼时顽劣,家境败落,升学无望,14岁便跟随亲友进入湘西土著部队打混。经常忍饥挨饿,与人共铺,受尽煎熬。他凭他读私塾、进小学的那点文化底子,刻苦练字,认真读书,受到军方重视,居然混到饭吃,当上了“四块钱一月的司书”。沈从文有钱就买书,不仅知识增多,而且字也越写越好,直到以后,成为我国一名出色作家、书法家。书中提到的沈从文当兵到过的辰州、榆树湾、保靖等地。我都到过。无需考证,上述三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辰溪、怀化与保靖。也就是在这些地方,沈从文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进一步接触了诸如《新潮》、《改造》、《申报》等书报,扩大了视野,他终于找到他要寻找的“大书”。

读书与为人

这本书描述了沈从文在社会实践磨练中,发奋读书,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也不忘帮助别人。彼此的关心,成就了他一生伟业。沈从文哪怕仅有一点能力,哪怕日子再窘困,他也没有忘记对人伸出援助之手。沈从文自幼攻读古籍,从小领悟了许多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早年到北平考不起学校,他找了一处又窄又潮的暗室,自嘲为“窄而霉小斋”,省吃俭用花钱买书读书或到北大当旁听生,并不断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致引起了一些社会名流对他的关注。当年文坛名家郁达夫就曾亲临他的小斋嘘寒问暖,请他吃饭,关心他的学习与写作。郁达夫是一位很有涵养的学者。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受易君左之约,到我故乡常德汉寿避难,结识了我当年的化学老师曾梦笔。1999年我回故乡汉寿时,还看到曾老师家墙壁上,挂着早年郁达夫从新加坡手书寄来的一首诗:“不合携家事远征,漫天风雨听鸡鸣;南行几断杯中物,此夕何妨尽醉倾!”郁达夫对沈从文的关心,自然也使沈从文终生难忘。胡也频、丁玲也去“小斋”看过日子寒酸的沈从文。沈从文倍受鼓舞,更加勤奋读书。这一期间,他披着破衣烂衫,通读国内外诸如莫泊桑、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狄更斯、小仲马、曹雪芹、蒲松龄、鲁迅等人的名著。随后,他在自己写的许多著作中都不止一次提到郁达夫、胡也频、丁玲等人。胡也频被捕时,沈从文亲自陪送丁玲母女返回湖南。丁玲在上海被捕时,沈从文还与人联名进行营救,发表评论,探监慰问。

《沈从文与读书》提到1947年9月,沈从文收到一封青年的求援信,他立即在报上撰文呼救,表示要为这位青年写20张条幅出卖,希望社会贤达赞助。支持这位青年解脱困境。这位青年就是以后与我同在广州部队的诗人柯原。解放军当年一代青年诗人柯原与公刘、张永枚、韩笑、易征等人齐名。柯原的故乡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与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毗邻。易征是易君左的儿子,与我同一个县,常德汉寿人。易君左与沈从文都是沅江一带著名文人雅士。易君左当年最出风头的事是他写过一本《闲话扬州》,有伤扬州人的感情,引起轩然大波,故《中国日报》重酬征联,上联为:“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年近古稀,不曾干预,故四川叶古红对出下联:“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此联以后几乎成了所有对联书籍收录的珍品。那时候,沈从文还没有易君左这么大的名气,但沈从文书读得多,为人厚道,有目共睹,受人尊崇,不像易君左爱惹麻烦。

读书与写作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晓勇著作中有选择重点地评介了莫泊桑、斯特恩、契诃夫、屈原、司马迁、胡适、朱自清、巴金、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等人的评论、散文、小说或诗歌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没有进过中学、大学,他却不断如饥似渴地广泛汲取他人著作的营养,充实自己的才华。即使是《辞源》、《史记》、《圣经》他都热心钻研。

在《史记》与《圣经》一章中,有这样的评语:“可以说《史记》和《圣经》不仅仅使沈从文得到文学技巧上的启示。这两本伟大著作更孕育和催生了中国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由沈从文创作的一大批散文和小说。而《史记》中寄托的作者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圣经》中浓厚的博爱意识,对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起到了贯穿终生、不可取代的巨大影响。”对于沈从文这样一位没有进过大学门坎,甚至没有进过中学门坎的小学毕业生来说,人们不难揣度,他在纷繁的动乱年代,孑然一身,是经过多么刻苦的攻读,体察人生哲理,增长写作才干的。他终于以他的悟性,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小说与诗歌。他的《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边城》、《长河》、《夜渔》等作品,不仅是湖南人特别是沅江流域洞庭湖畔的人读来倍感亲切,即是他乡别土的读者也是爱不释手的。

读书与鉴古

从该书评述沈从文的学识来看,沈从文是一个靠自学起家且知识渊博的文坛大师。他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学科都深切关注,独具见地。解放后,由于“历史的误解”,沈从文进了历史博物馆,1978年转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基本上中断了创作。然而,他依然是一枚闪光的宝石。无论放在哪里,都不失去色泽。早在湘西当兵时,沈从文就从一批明清古旧画及铜器古瓷碑帖书籍中受到文物史的启蒙,《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四库提要》、《四部丛刊》等等书籍让沈从文从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上,以及一组文字与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中,得到一种对生命与历史的种种兴味和认识。沈从文自从进了博物馆,多年来坚持买书读书,识别古董,鉴赏文物,也是出色的专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名重一时的《游春图》,相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价值四百两黄金,代代相传,几经转手,沈从文以他浩瀚的考古知识,从画的纸质、颜色、女性衣着、马匹装备、画面风格许许多多方面分析考证,认为这幅画非隋代之作,应是唐五代或宋人或西蜀画家之作。沈从文认为文物就是一本割不断的史书,文物书写着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埋在地下的历史文物,给我们的知识,比一部二十四史还要丰富具体。沈从文进了历史博物馆,摩挲清点过上百万件古代文物,以他宝刀不老的笔力写出独步一时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几部第一流的历史文物研究专著,填补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

彭晓勇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读大学时。在图书馆无意中读到沈从文的一本著作《龙朱》,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感受。那时,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看不到沈从文的名字。晓勇则多方搜集沈从文的作品,潜心研读,感慨深沉,现今又在工作之余撰写了《沈从文与读书》。于是,读书人写读书人读书,一本经过多年打磨、内容精辟凝炼、立意鲜明独到、涉猎史料广泛、陈述深入浅出的佳作终于脱颖问世。

彭晓勇同志的这本佳作,是对我的同乡前辈一代才人沈从文先生最好的纪念,同时也对后人走近沈从文提供了难得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