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自立共生

/ 2

继往开来自立共生

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校的课程改革首先应该基于学校自身的优秀文化,因为它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学校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梳理建平中学发展过程中的课改历史,有助于我们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使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更充分地体现自身价值追求和文化特色。

建平中学创立于1944年9月,创立之初坚决不采用汪伪政权教科书,为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正气而采用自编教科书,建平中学自创立之时便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

解放后,建平中学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全国文教基本方针,明确了“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集中较多的精力抓教育、教学工作。

六十年代,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并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深入教学实际,找出学校工作不足之处,提出了赶超目标。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建平中学高考升学率从川沙县倒数第二名一跃而为全县前茅,市教育局派出工作组到校总结经验,并多次在川沙县及市、区的校长会议上介绍建平中学。从1966年6月至1969年9月,学校停课达三年半时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1月起,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文汇报》为此发表了报道,川沙县委和县文教局提出了“全县中小学学建平”的口号。建平中学的老师们严于要求学生,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校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各项运动项目进一步取得好成绩。1978年1月,建平中学经市教卫办批准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从解放之初到七十年代(除去文革),建平中学在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难能可贵的是六十年代的追赶意识,高考升学率从川沙县倒数第二名一跃而为全县前茅,十分不易;同样难能可贵的是七十年代的教学秩序整顿,是顶着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压力,为别人所不敢为的勇士行为,使学校教学质量保持领先。当然这个时期受历史局限并没有自觉的课程改革意识,基本停留在教学的层面上,停留在抓高考质量的层面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冯恩洪同志于1985年6月出任建平中学校长,开始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他提出了“由外围向核心逼近”的思路。由外围向核心逼近是由隐性课程到活动课程到选修课程再到必修课程的一个程序。

“让每堵墙壁都说话”,美化校园,实施隐性课程。1985年开始,学校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特长”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合格、学有所长的目标模式。1987年,建平中学开始必修课的教改,“按程度分层次教学”,数学和外语两科都实行一种教材、ABC三种进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保证“合格+特长”目标模式的实施,明确提出了“规范+选择”的办学模式。1999年开始,学校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整合课程特长”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合格、学有所长的目标模式。1987年,建平中学开始必修课的教改,“按程度分层次教学”,数学和外语两科都实行一种教材、ABC三种进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保证“合格+特长”目标模式的实施,明确提出了“规范+选择”的办学模式。1999年开始,学校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整合课程结构,逐步试行高中学分制管理。在课程功能上,坚持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性选修与自主性选修相结合,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学校“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是由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自觉的课程建设,由隐性课程到活动课程,由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建设服务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下来,卓有成效。建平中学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绩得到了海内外教育界的肯定和褒扬。但这一时期建平课程建设尚未建构包括领域、学科、模块三级结构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必修课程停留在教学组合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尚未切入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变革。

2003年8月,冯恩洪校长退休,程红兵接任建平中学校长,建平中学开始了新的课改实践。在继承建平中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理念界定学校文化,积极倡导建平中学的“新文化”运动,提出建设开放、民主、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核心精神,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战略思路。紧扣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构建以课程文化作为抓手,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作为支撑的富有建平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出“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庄严与神圣,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都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价值思想;提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培养目标,揭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

职能部门重组,将教务处与学生处合并为课程处,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建平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一共8大领域的学校课程、涉及高中各学科、100多个模块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全面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

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先后进行了模块课程建设,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的探讨,其中语文学科教材实现校本化重构,突出经典性、自主性,服务于建平的育人目标,形成建平的课程特色。探索建平课程国际化发展,先后与英国剑桥教育委员会和西盎格里亚学院合作,引进“领导力”、“思想方法论”等英国课程,由英方派遣专业教师授课;与法国领事馆和西班牙领事馆合作,开设了法语选修课、西班牙语选修课;与美国纽约、德国汉堡合作交换学生,与此同时,建平中学也积极推动建平课程走向国外,如“机器人制作”课程吸引海外学校的校长教师专程来建平学习。

课程改革永无止境,建平中学正朝着新的方向和目标,坚定不移、激情豪迈地走文化建设之路,走课程改革之路,为提升建平核心发展力,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