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黄桂权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黄桂权

(广西钦州浦北县第二中学535300)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语文素养,它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但是在新课标中又显得那么忠言。那么,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概念提得是否恰当呢?在具体教学过程又如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这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对话;人文环境;多媒体化;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56-02

“学生素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把课都教成了技术课、套路课,把孩子都教的言不由衷,文理不通以致厌恶语文痛恨语文,岂不是我们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不能不说有我们教师的责任,固然,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仍念的我们痛苦不堪,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方方面面的期望和压力,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升学率,关注分数。体制的弊端作为一般教师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学校和领导对我们的命令我们也无法违抗,实行教育改革的确举步唯艰。但不等于我们就只能安于现状,无奈接受命运之手的安排,在“少、慢、差、费”中坐以待毙,满足于完成备课、教课、辅导学生这个任务,让学生在无趣无味枯燥难挨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以至于没有思想,缺乏灵活,无有创造。我们一定要想想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得不是坐等,不是抱怨,不是观望,不是在耗干我们生命的同时也消耗学生年轻的生命,必须思考在忙忙碌碌中究竟我们最该干点什么,什么才是主要的。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展多方面对话的舞台,是人文性最集中的展现场所,离开课堂教学而大谈建构人文性亦如梦人说痴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熏陶,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

同时我们知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E-Mail已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它以强大的功能,巨大的开放性,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机遇和挑战。

网络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优势,使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大为增强,教学资源将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

语文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这块阵块。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现代创造性人才。造就一代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改观,增强改革意识,加大课改实践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对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中跳起来,变成动态的画,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画。

普通高中的学习有别于职业中学的学习,普通高中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要适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课程标准针对以往教育的弊病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但也要避免为实践而实践的倾向,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切实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人才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怀疑、思考、发现、探究、时尚、生活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支持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