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造就和培养“三类”干部

/ 2

着力造就和培养“三类”干部

赵俊群湖北省英山县教育局

造就和培养青年干部、妇女干部、非党干部(文本称为“三类”干部,下同)是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近年来,英山县教育局在英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大青年干部、妇女干部、非党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和推优力度,使一大批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山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的做法是:强认识把“三类”干部培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石来抓干部是引领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骨干。高度重视和培养教育“三类”干部是新形势下教育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英山县教育局党组切实加强对培养教育“三类”干部工作的领导,发挥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三类”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局党组成立了“三类”干部培养工作专班,制订了中长期培养教育规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安排。实行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并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了培养教育“三类”干部的政治责任,经常深入到“三类”干部中,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单位、各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定期给“三类”干部培养对象谈形势,上党课,帮助他们了解全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改进思想作风,形成了局党组重视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各单位负责人全面抓的良好局面。强机制把“三类”干部培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

(一)建立公开的选拔机制,规范“三类”干部常态管理大力倡导公开竞争的干部选拔机制,从根本上排除论资排辈、唯学历和人际关系等干扰因素,倡导良好的用人导向,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追求上进,使“三类”干部顺利走上领导岗位,独挡一面,“三类”干部管理走上了常态化。近年来,县教育局先后在温泉镇等乡镇学校进行“三类”干部公开选拔,公开岗位设置、明确条件要求、严格规范程序,采取自荐、推荐、提名等多种形式报名,公开选录优秀“三类”干部,在群众中获得了好评。

(二)建立科学的锻炼机制,提高“三类”干部实践能力

一是交流轮岗。健全和完善交流轮岗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三类”干部进行不同岗位和单位之间的交流轮岗,丰富“三类”干部的工作阅历,提高其把握全局工作的能力,增强“三类”干部廉洁从政的免疫力;二是基层锻炼。健全和完善基层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三类”干部到边远山区学校进行一定期限的基层锻炼,切实增强青年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力提升青年干部“服务基层、回报社会”的能力素养;三是重点培养。健全和完善领导岗位助理制度,定期选拔“三类”后备干部到局机关、事业单位担任科长、主任助理,使青年干部提前适应领导岗位,提高领导工作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活“三类”干部工作活力

我们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表彰一大批敬业爱岗、默默奉献、勤奋工作、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多年来,我们评选表彰了一大批师德标兵、模范教师、模范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研工作者,激发青年教师、妇女教师、非党教师积极进取、服务基层的热情,培养着力造就和培养“三类”干部了一支思想好、素质强、业务精的“三类”后备干部。此外,我们还通过教学业务评比活动,评选出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让教师脱颖而出。对获奖教师、优秀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局和学校挤出资金进行物质奖励。我们注重宣传引导,培养树立“三类”干部典型,利用《英山教育简报》、英山教育信息网、电视台等媒体和通过办宣传栏、巡回报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全方位宣传优秀“三类”干部典型事迹。我们对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师大胆提拔重用,坚决做到不论资排辈,不搞人情关系,不怀疑担心,让一大批教学骨干担任中小学校校级干部、中层干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激励了广大教师热爱工作、奋发有力、开拓进取。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促进“三类”干部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校委会、教代会、民主生活会等监督作用,建立“三类”干部监督机制,以教职工为监督主体,扩大监督渠道,使“三类”干部立体接受教职工监督,有力促进“三类”干部健康成长,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五)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高“三类”干部综合素质

加强“三类”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推进“三类”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专题培训。通过举办理论学习研讨会、专题辅导讲座、形势报告会以及干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两方面着手,提高“三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引导“三类”干部进一步树立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服从服务大局中赢得自身的新一轮发展;二是选派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青年干部参加县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使“三类”干部获得更多的机会汲取新鲜知识,提升理论素养,以新的思维、新的眼光、新的姿态更好地开展工作,使教育战线“三类”干部培养紧紧跟随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发展战略步伐。近三年来,全系统选派三类干部参加省市培训80多人次,县级培训100多人次;三是业务学习。坚持大力提倡在职学习,鼓励“三类”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技能相关的培训和学历进修,提高文化素养;支持“三类”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规定他们只有在考试合格或取得文凭、学位后,才按要求报销一定比例的学习费用;四是以老带新。在全系统实施“青蓝工程”,对新上岗人员或青年后备干部明确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乐于奉献的

老教师进行结对帮扶,促进“三类”干部的迅速成长;五是社会实践。支持并鼓励“三类”干部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和增强“三类”干部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六是交流学习。建立交流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和安排“三类”干部到乡镇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到兄弟县市区深入学习和借鉴先进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开展送教下乡、名师联校活动10余次,近百名教师参与了活动。

强实效把“三类”干部培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来抓教育部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对教育者自身的培养和开发,为教育自身充实领导力量,同时也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科学谋划,注重干部培养的针对性

我们在培养选拔“三类”干部过程中,做到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建立“三类”干部人才库。在人才库中,既有管理型人才,又有业务型人才;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后备人才,还有初级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有近期即可顶上去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又有面向远期的“储备型”人才。为了使青年干部、妇女干部、非党干部队伍起点高、质量好,定期对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筛选,有进有出,滚动管理,使“三类”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

(二)多岗交流,注重干部培养的目的性

针对目前“三类”干部的工作现状,通过安排一定领导岗位、干部交流或岗位轮换等方法,给位子,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掌握工作规律,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后备干部交流到领导岗位锻炼;把预提拔为主职的干部放在辅助性领导岗位轮岗培养等等。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环境,注重干部培养的科学性

在“三类”干部的选拔运用中,我们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一是组织选拔与群众推荐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后备干部是否德才兼备,由群众评说;有无业绩政绩,由群众评判;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由群众评论;避免了推荐“三类”干部的经验主义和局限性。二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培养选拔“三类”干部,在注重党组织推荐的同时,提倡干部毛遂自荐,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推荐和自荐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教育系统一大批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和非党干部迅速成长起来,有3位妇女干部走上县级领导岗位,有3位非党干部走上县级领导岗位,有30多名青年干部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在2007年全县副局级公开招考中,教育系统有9名青年干部被录用,其中妇女干部6名,非党干部6名,为英山县经济建设输送干部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