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困难学生爱的态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对学习困难学生爱的态度

梁艳兰

【关键词】学困生;爱;态度Tostudiesthemannerwhichthedifficultstudentloves

LiangYanlan

【Abstract】Intheordinarymiddleschool,therearemanystudentshavingdifficultyinstudying.Theimportanceoflovingthesestudentsisstated,andtheattitudestocaringandlovingthesestudentsareputforwardinthearticle.

【Keywords】Studentshavingdifficultyinstudying;Love;Attitude在普通中学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占很大比例,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老师的态度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分数衡量高考的标准下,学困生往往被学校和老师所忽视。学习困难学生主要分为学习障碍和学业不良,本文学困生是指学业不良学生。柯克和葛拉格从动力和能力两个角度将学业不良学生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

对学困生的态度要使其转变,学校和老师必须把爱给每一位学困生。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学困生就象长不好的树苗,更需要爱的雨露滋润,这就要求教师克服偏见,给予学困生应有的关注,更多的关怀和进步的梯子,把更多的爱洒向学困生。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使用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爱学生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也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美国哲学家罗曼·皮尔有一本著作叫《态度决定成败》,强调态度就是基于认知和情感的行为导向,人为什么要采取某种行为是由他的态度指导或引导的,而采不采取某种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所以皮尔说“态度决定成败”。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把爱的情感折射到学困生的心灵,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越是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老师,教师的教导就越容易被学生装理解和接受。因为人接受某种思想和观点,除了需要理智地判别人,也需要感情的沟通和共鸣,感情融合,则易收到心悦诚服、“言听计从”的效果。教师对学生有了爱心,就能拨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情到则理达”,从而诱发符合教师期待的意志和行为。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界的工具和媒介。教师要无私地爱每一个学生,要用爱心感化他们的心灵,用爱心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用爱唤醒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用爱心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

教师爱学困生的态度是形成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态度的学习表现为三个步骤。

服从。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或奖励,避免受到可能的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为了学困生和可能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教师必须服从爱这个态度。

认同。由于从心理上认可榜样从而使自己的态度与榜样,我们要学习先进教师的成功经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关爱学生。

内化。个人把态度当作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这是在态度与自己的价值评价相一致时个体就会形成的态度。

教师爱学困生的态度,必须做到:

1让学困生得到和优秀学生同样的爱和关心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进行爱的教育的基本原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要求。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因为他们常常受到人的冷淡甚至歧视,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的脾气一般比较倔强,而其内心往往脆弱、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权威心理与学生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合学生之中,作学困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思想上的问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

学困生违纪、犯错误的频率比较高,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也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工作方法,遇事三思而后行,能主动对学生赔礼道歉,或不失时机地先表扬后指出不足。这两种方法都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理解老师。

2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要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放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教师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3布置作业,不搞题海战术,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困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练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点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困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上课开始五分钟,我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困生自学;要么让学困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在这当中,尤其要注意学困生的参与和引导,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