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观察及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观察及预防

徐明霞

徐明霞(河南省中牟县中医院451450)

【摘要】目的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流行病学观察,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79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过程进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每年从第4季度起,感染患者开始上升,至次年第1、2季度达到发病高峰,至第3季度发病最低;本组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2.66%;本组共发生并发症111例,主要为脑膜炎;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季节,易感人群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预防疫苗

【中图分类号】R78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89-0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非化脓性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部分病例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虽属丙类传染病,但其危害严重。对2009年~2012年间79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流行病学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90例为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县境内发生的在县内外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其中男437例,女353例,年龄1.5岁~21岁。全部病例符合《传染病学》[1]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观察,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时间分布特点:2009~2012年间每年4个季度均有病例发生,但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统计显示,每年从第4季度起,感染患者开始上升,至次年第1、2季度达到发病12高峰,随之发病人数开始下降,至第3季度发病最低。

2.1.2人群分布特点本组790例患者3岁以下67例,3~7岁378例,8~15岁287例,15~18岁41例,18岁以上17例。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2.66%,以3~7岁学龄前儿童发病数最高,15岁以下学生次之,二者合计约占所有病例的84.17%,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数占所有病例的8.48%。本组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24:1。

2.2临床特点及并发症:

2.2.1临床特点本组790例患者均有发热、腮腺区疼痛继之肿大。体温38.5~40.3℃,热程4~11d,平均6.5d;一侧腮腺肿大者253例,两侧腮腺肿大者537例,伴其他唾液腺肿大者382例;实验室检查:790例患者中,654例白细胞总数正常,72例白细胞升高,1周后复查降为正常;64例白细胞总数稍低于正常,为(2.9~3.7)×109/L;546例血尿淀粉酶不同程度升高,1周后逐渐下降。心电图异常21例,心肌酶升高者17例。

2.2.2并发症并发有症状脑膜炎87例,16例以脑膜炎症状为首发症状;合并睾丸炎者23例,均为15岁以上患者;合并卵巢炎1例,为一20岁女性患者。

2.3治疗与转归: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口服或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白细胞升高者给予抗生素;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及并发症者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并发脑膜炎者给予20%甘露醇1~2g/kg加压静脉滴注;合并睾丸炎的成年患者给予“丁”字带托起睾丸,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患者平均退热时间6d,腮腺肿大时间5~14天,平均8.5天,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常在儿童中暴发流行,一些典型调查表明在使用疫苗前我国流腮发病率在全人群高达133/10万,在中小学等重点人群高达7000/10万以上[2]。通过本组病例的流行病学观察可见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仍以春季为主要的发病高峰。患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本组共发生并发症111例,主要为脑膜炎;并发23例睾丸炎及1例卵巢炎均为15岁以上患者,主要与流腮病毒仅侵犯生物学上有活性的组织,而处于静止状态未发育的患儿生殖器官常常幸免有关[3]。

春季是腮腺炎高发季节,主要是由于春季空气干燥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及传播,同时春季学校刚开学不久,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容易导致流行性腮腺炎爆发,因此,春季应加强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是可预防疾病,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有效手段,芬兰、瑞典1982年使用腮腺炎疫苗接种后基本消除了腮腺炎[5]。预防腮腺炎还应做到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加强学校腮腺炎防病知识的宣传,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报告制度,并将学校中的晨检制度落到实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不一定检疫,但要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4.

[2]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56~566.

[3]张汝慧,王玲.流行性腮腺炎致多脏器损害6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3):220.

[4]杨文震,陈志慧.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5,2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