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社区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基于北京社区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尚海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75)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大红门地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下简称“五癌筛查”)评估出的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的研究,探讨不同癌种的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社区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预防和控制癌症发生发展等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方法对通过参与“五癌筛查”评估为高危人群的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社区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评估入组的750例癌症高危人群中肺癌以气虚、阳虚、血瘀质为主;乳腺癌以阳虚、气郁质为主;肝癌以气虚、湿热、血瘀质为主;上消化道癌以气虚、阳虚质为主;下消化道癌以阳虚、血瘀质为主;结论癌症高危人群以偏颇体质为多,主要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等。通过探讨运用以“固本扶正”为主的方法,为改善高危人群偏颇体质、预防和控制癌症发生发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癌症;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固本扶正

北京市自2012年起免费开展“五癌筛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癌症早诊早治管理模式,降低常见癌症的发生和死亡。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因癌种的不同呈现不同分布规律特点。因此,将中医体质与癌症防控相结合,对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延缓癌症进展有重要意义[1]。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社区不同癌种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该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及预防和控制癌症发生发展等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符合北京市大红门地区“五癌筛查”项目入组要求,经全国肿瘤早诊早治平台评估高危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消化、循环等系统疾患者②严重精神疾患影响调查或治疗效果者

1.3研究方法

对通过参与“五癌筛查”项目评估为癌症高危人群的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社区癌症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

1.4调查与统计方法

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统计,对入组评估为高危者的中医体质、性别、年龄进行总结归纳。

2结果

评估入组的癌症高危人群750人中,肺癌高危460例次,乳腺癌高危303例次,肝癌高危371例次,上消化道癌症高危355例次,结直肠癌高危300例次,共计1789例次;癌症高危人群750人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为:平和质66人,气虚质159人,阴虚质63人,阳虚质145人,痰湿质41人,湿热质56人,气郁质70人,血瘀质128人,特禀质22人。经统计分析得出:肺癌高危人群以气虚、阳虚、血瘀质为主(共占72%);乳腺癌高危人群以阳虚、气郁质为主(共占63%);肝癌高危人群以气虚、湿热、血瘀质为主(共占67%);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以气虚、阳虚质为主(共占60%);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以阳虚、血瘀质为主(共占61%)。因同一高危受试者,可同时兼五癌癌种中的“一种”或“几种”,故相关数据采用例次收集描述,详见五癌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表(表1)。

3讨论

3.1癌症高危人群以偏颇体质为多,主要为气虚、阳虚、血瘀质等

刘杰[2]认为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6种癌症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8种偏颇体质占92%。本研究提示乳腺癌高危人群以阳虚、气郁质为主,与吕晓皑等[3]认为Gail模型筛选出的乳腺癌高风险组人群阳虚质等较低风险组人群明显增多及郭鹏[4]认为乳腺癌高危人群以阳虚质为主的结果相符;申力等[5]认为大肠癌高危人群以偏颇体质为主;孟博等[6]认为肺癌患者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常见,与本研究结果相印证;本研究提示肝癌高危人群以气虚、湿热质、血瘀质为主,与于红娟等认为肝癌患者以湿热质、血瘀质等为主较为相符[7];郭亚蕾等[8]认为胃癌患者以偏颇体质(阳虚、气虚质)为主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本项目入组的为评估对应五癌癌种的高危居民与其他项目确诊为患有癌症者有所不同,故考虑可能在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癌症高危人群向癌症患者发展的过程会伴随着体质的转化。

综上所述,癌症高危人群以偏颇体质为多(占比91.2%),主要为气虚、阳虚、血瘀质等,提示在延缓和预防控制癌症发生发展时,可以改善其偏颇体质为切入口协助治疗。

3.2探讨运用以“固本扶正为主”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癌症发生发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示着在改善癌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时,应采用“固本扶正为主”的方法,即固护培养人体正气,强壮体魄,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和抗邪能力,同时配合合理的膳食调养、精神调摄,调和阴阳,以达到正气充沛,机体自我调整修复、预防和控制癌症发生发展的目的。我们研究中医体质与癌症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性,旨在积极调动、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辨别癌症高危人群体质分布规律,为癌症的防治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1]。

参考文献

[1]黄沐,李爱武,刘钊汝,朱道琦,吕英,范钦.浅谈癌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03):662-663.

[2]刘杰.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20-21.

[3]吕晓皑,王蓓,杨瑞文,胡婵娟,叶荆.302名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中医体质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0):974-976.

[4]郭鹏,邹志东.北京社区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J].河北中医,2017,39(06):839-843.

[5]申力,翁晓兰,曹建春,沈永洲,刘素娜,张光霁.基于大肠癌早期筛查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8):2914-2916.

[6]孟博,李杰.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对肺癌的认识及预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6):1370-1373.

[7]郭鹏.社区癌症高危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6,35(12):1169-1171.

[8]郭亚蕾,徐建杰,张展洁,刘新亚.80例胃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2,43(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