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周涛

周涛(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对35例确诊的肺癌,并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然后注入化疗药物,部分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改善情况,后1—3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变化。结果肿瘤减小,咳嗽、胸痛、咯血、胸水等症状缓解。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肺癌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127-02

由于吸烟及空气污染等原因,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病人大多数是男性,男女比例大约4~8:1,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目前肺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约7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实践表明,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可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是经病变的靶血管将有效的抗癌药集中、大量地直接注入瘤体,使瘤体受到强有力的杀伤,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体内尚未发现的微小病灶也起到化疗作用,亦可随循环再次进入瘤体。肿瘤局部受药量明显大于静脉用药量[1]。

病例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35例。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2~79岁,平均64.7岁。全部病例经X线胸片、CT、支气管镜检查以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癌。鳞癌24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其中4例肺癌伴咯血。

二、设备:飞利浦AlluraXperFD20数字减影机。对比剂:碘海醇。

三、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患者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其它部位活动性感染等疾患,排除介入治疗的禁忌症。术前同临床医师一起讨论介入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预估。术中,局麻下利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并经导管鞘导入5F胃左导管,在气管分叉处上下主动脉前侧壁寻找支气管动脉,并行血管造影,观察肿瘤动脉血管的分支、分布、染色浓度,探清动脉分支情况,尽量避开脊髓动脉、肋间动脉,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化疗药物,包括:顺铂60mg或卡铂400mg,氟脲嘧啶500-1000mg,表阿霉素40—60mg,羟基喜树碱12mg。选择2—3种化疗药物联合灌注,4例咯血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治疗结束后,拔管,穿刺处压迫止血l0~15分钟,术后卧床休息,观察排尿及下肢活动情况,静脉补液水化。一般3-4周后进行相关检查,病灶不同程度缩小,遂进行第2次治疗或多次治疗。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均找到肿瘤供血动脉,术中大多数患者在灌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咳嗽,减缓药物注射速度(由单药缓慢推注10分钟延长至20一30分钟),可显著缓解症状,均不需特别处理,术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经过2~3次灌注化疗后,患者的肿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讨论

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手术、放疗、化疗。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肺癌起病隐匿,不易被早期发现,故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再适宜手术治疗,但常规的全身静脉化疗胃肠道、血液等毒副作用较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对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的介入治疗也在不断发展;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具有毒副作用小、创伤小、安全等优点,从而使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成为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可提高对实质性肿瘤杀伤力,使肿瘤组织逐渐缩小,为病人提供重新手术的机会。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以使肺癌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增高,而全身化疗药物浓度降低,因此,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明显减小,患者容易耐受。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超过全身化疗,由于局部的显著去瘤负荷使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同时,显著的去瘤负荷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增强了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化疗药物的疗效更加明显[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不仅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疗效显著,而且对于全身化疗无效的肺转移癌也有明显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促使肺复张,肿瘤缩小,减轻气管阻塞[3]。其疗效与灌注次数、血管选择、药物选择、方法步骤及个体差异有一定的关系。灌药次数多者疗效优于次数少者,因为药物可以进入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消除肺癌的近处转移并抑制肿瘤的进一步扩散。对于中晚期肺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比较以往的全身静脉化疗,具有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的优势。特别对于不能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老年患者,改善其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帮助巨大。

肺癌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支气管动脉是肺癌主要的血供来源。一些学者研究证实,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45],肿瘤内部和周边都没有肺动脉的血供,即使是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仍是主要供血动脉,灌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外周药物浓度并不增加,从而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正常组织损伤及肿瘤耐药性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各种组织类型在供血血管形态及分布上均未见明显差异[6]。支气管动脉有一定的变异,因此了解这些变异将有助于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它。大多数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胸3—6椎体对应的主动脉前侧壁,左右两侧各有1—4支,直径l—2mm。但仍有一小部分变异起源于主动脉弓、内乳动脉、心膈动脉、膈下动脉、甲状干、左锁骨下动脉等。因此认识这部分变异的动脉,将有助于找到肿瘤供血动脉。肺癌介入治疗除了一般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如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肾毒性)外,还可引起脊髓损伤、食管炎、食管气管瘘、肋间动脉损伤造成背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但随着DSA设备的不断改进,微导管的应用,基本可避开脊髓动脉、肋间动脉等正常动脉,并发症也越来越少[7]。虽然介入治疗有着许多的不足,但是从我们短期的跟踪治疗、随访来看,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因此我们认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痛苦小、值得推广的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涛,李茂进,胡红耀,等.中央型肺癌介入化疗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93.

[2]吴伟.中晚期肺癌的介入治疗[J].中国保健,2007,15(7):57—58.

[3]许顺驰,周东培,钟建华,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阴.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1-2.

[4]马良俊.现代肿瘤内科手册[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6:89.

[5]肖湘生,等.肺癌血供系列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3):169—171.

[6]吴恩惠.介入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9—210.

[7]常恒,等.肺动脉CT血管造影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