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晟大厦建筑设计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中晟大厦建筑设计策略探索

黄树添

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

摘要:园区办公楼的设计合理性关系到整个园区形象,本文主要以中晟大厦项目为例,对该项目的设计原则、思路及策略进行分析,供类似项目借鉴参考。

关键词: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思路;策略

一、工程概况

中晟大厦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5198.35平方米,容积率2.90。北面为城市绿地,有着良好的景观资源,交通便利。西侧为宏远新智汇,南侧为中科创新广场。场地内为平整土地,无任何建筑物,无拆迁工作,无保留古树、文化遗迹,项目利用松山湖生态环境优越性,打造生态型科研办公园区(见图1)。

图1鸟瞰图

二、设计原则

(一)充分发掘地块内与地块外的景观价值,争取室内空间的朝向和景观达到最优化;

(二)建筑南北布局,使建筑内部空间全方位使用园区内外的景观资源;

(三)创造更多的互动交流空间: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创造扩大空间,增加开放空间及屋顶绿化空间,为园区增添更多生活工作气息和人文活力;

(四)建筑内部进深及开间尺度设计考究,提供最佳尺度的生活及采光通风空间。

三、设计思路分析

(一)总体设计思路

本项目紧邻松山湖大道和工业西路,交通便利,具有形成“绿色生态办公”社区的先决条件。规划设计了南北向及东西向两条景观主轴,东西向主轴与西向宏远新智汇项目形成视觉通廊将地块分成南北两个区,南北区各栋建筑围合形成内部景观庭院节点;南北向主轴将南北两区景观庭院与地块北面的城市绿地串连,形成项目中极具特色的景观主轴。在楼栋布置上,楼栋都采用南北向布置,采光通风良好;通过把97.6米高楼设置于地块东南角,减少对其它楼栋的视线遮挡,使得北向的城市绿地及东南向水库景观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出入口布置思路

本项目在东、西侧城市道路设置道路开口方便车辆交通组织,分别在东侧工业西路设置车行入口、西侧科技六路设置车行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位于东西向主轴,出入口位置分配均衡。车行流线穿过东西主轴,人行到达南北区都便捷方便。规划采用开放式园区,加强城市人群与园区的联系。人车分流的设计,创造舒适且安全的南北景观庭院空间。各出入口均满足规划要求,出入口位置分配均衡,充分满足场地的使用需求。

(三)单体设计思路

本项目由5栋科研楼组成,东西向视觉通廊将园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为一栋97.6米塔楼与一栋20.0米的多层建筑组成,北区为三栋52.6米的塔楼组成,园区内设置一层地下室,南北两个区地下空间联通,交通便利。本项目各栋建筑物南北向平行布局,为园区内部争取了较大的庭院空间,通过对园区庭院空间的划分和园林的点缀、各个建筑均能有效地产生与自然景观的视觉联系,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本地块的景观资源。

本项目造型设计采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手法,以树枝为灵感,造型元素师法自然,将建筑物打造富有灵气的、时尚的城市森林。通过对建筑肌理的理性疏理与组合,使立面成为建筑生活性的自然流露,使建筑既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也能适应周边整体环境,成为城市肌理和谐的一部分。银色穿孔板、GRC板材与浅蓝色玻璃幕墙搭配,色彩协调、柔和,使建筑形象既干净现代又高大挺拔,体现出松山湖片区创意产业园的独特气质。

四、园区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一)联系与分流——基地交通梳理策略

在进行人行流线设置时,园区内部设置内院,各栋建筑前设置楼前聚散广场,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而开放式的园区设置则是通过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条景观轴线加强城市人群与园区的联系。园区交通行车在工业西路设置5米宽车行入口,在科技六路设置8米宽车行出入口,两个交通口部通过场地内交通道路连接起来,服务各办公楼。地下室入口设计在园区正中间道路上,1号科研楼(B座)和2号科研楼(B座)楼下,方便各栋科研楼办公人群使用。

(二)复合与适应——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策略

场地公共空间设计共分为以下几种空间类型:南向城市绿地、楼前集散广场、围合内院、东北角开敞绿地。通过多层次的空间集合,不同空间的视线和多变建筑体块的互动,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公共空间我们主要围绕南向城市绿地、楼前集散广场、围合内院、东北角开敞绿地的空间类型,通过多层次的空间集合,不同空间的视线和多变建筑体块的互动,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园区内部主要是科研办公楼,其功能配置分别为1号楼和4号楼首层设置的食堂,在1号楼2层设置服务整个园区的会议室。

场地内部主要为科研办公楼,园区配套功能为分别在1号楼和4号楼首层设置的食堂,在1号楼2层设置服务整个园区的会议室。

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设计与周边区域相协调,符合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三)消防设计

总平面消防设计:本项目由4栋高层建筑、1栋多层组成,高层建筑之间距离不小于13米,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间距不小于9米。园区在用地东西景观轴线上均设有隐形消防疏散出入口,园区内设置宽4米、荷载30t的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坡度不大于8%。每栋高层建筑物有大于1/4周长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的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小于15M和10M,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小于12M。消防登高场地对应范围内没有影响消防车登高操作的裙房、植物或其他突出物。各栋高层建筑均设有直通室外消防登高车道的出口。

单体消防设计:每栋高层建筑设有两个防烟楼梯作为疏散楼梯,楼梯均都设置了加压送风设施,且通至屋顶。疏散出口的总宽度符合规范规定。每栋高层建筑均设有一台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均不小于800kg,并能在60秒内由建筑首层到达顶层。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之间共用前室,前室面积大于10平方米。北区高层建筑防烟楼梯或合用前室均设有可开启外窗,可开启窗户面积满足规范要求,南区高层建筑防烟楼梯或合用前室均都设置了加压送风设施。

(四)开放与活化——外部景观再造策略

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前,其园区、室外环境景观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观层次生硬、绿化植被单一,外部环境与建筑的交接界面缺乏设计,园区除了办公楼就是道路,更是缺少室外的交流空间,也缺乏景观层次设计。在园区改变为科研园区时,其使用主体发生了改变,所吸纳的公司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景观设计中采用“小院子”策略(见图2)来丰富建筑与环境的交接界面,将室外空间进行打散,而又彼此联系,隔而不断。科技大楼的北侧塔楼沿园区主路向后退让了6m,面对园区主干道的一侧底部。

图2“小院子”策略

(五)竖向设计

本项目竖向设计尊重原地形地貌,基地的地坪标高与周边城市道路及相邻用地合理衔接,内庭院适当抬高,高差通过放坡及绿化过渡,庭院内竖向坡度为0.5%,人行及车行竖向连接顺畅,建筑与护坡、挡土墙的距离符合规范要求。

五、结语

科研办公园区作为城市功能的综合载体,园区形象是园区建筑最直观的体现方式。通过以上的设计分析,有效塑造了弹性空间及合理的人车分流,同时优化园区建筑的整体外在形象,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化、生态化、人性化现代园区。

参考文献:

[1]费麟.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工业建筑,2010,(04).

[2]周铁军,袁渊.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J].工业建筑,2011,(11).

[3]周铁军,袁渊,王雪松.工业建筑中的可持续性设计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01).

[4]周铁军,张洁,袁渊.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