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特色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襄阳市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特色与创新

刘磊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441000

摘要:绿道建设始于1867年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然后遍及全球。2016年9月,住建部出台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自此,国内开始了大规模绿道建设热潮。本文以襄阳市中心城区759.5平方公里的绿道建设为例,从绿道兴起的背景、现状建设条件和地域特征着手,深入分析绿道建设的需求和难点,总结出四大构思、两大亮点和三大创新,希望对其他城区绿道网构建有所启发。

关键词:绿道;中心城区;规划构思;创新

一、规划背景和现实条件

襄阳市历史文化悠久,山水自然资源丰富,为优化提升全市人居环境,推进“四个襄阳”发展,2012年市政府决定率先实施绿道网建设,打造湖北绿道建设的标兵,近几年中心城区陆续建成了岘山绿道、鱼梁洲环岛绿道、老樊城都市绿道等。

2017年起,“绿满襄阳”建设的提出,为绿道网络全面铺开提供了现实机遇。规划在尊重现状绿道建设的前提下,展开了中心城区759km2绿道网的建设布局,促进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等的更好发挥。

二、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构思和布局

绿道坚持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一心四城沿江发展”的用地结构和“南山北丘、六廊一洲”的生态格局,为市民打造体验山水风光、追溯千年文脉、践行低碳生活、乐享幸福襄阳的好去处。

2.1规划初衷

规划从实际需求着手,突出核心功能。其一,与城市转型的需求结合,通过绿道建设,将生态空间引入社区、商业广场等城市功能空间,方面市民生活休闲,充分利用和强化城市风道,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强调宜居功能;其二,与“绿满襄阳”建设的需求相结合,通过绿道建设,增加公园数量和人均绿量,保育和恢复山体、水体、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强调生态功能;其三,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促进绿道沿线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等产业发展,提升土地价值,强调经济功能。

2.2规划难点

襄阳处于汉江中游平原腹地,中心城区西南面环山,内部水道纵横,拥有山、水、城、洲和优越的汉江岸线,绿道在多样的地貌上建设,需要适应并反映出地域条件的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同时,作为一个系统它又必须有自身的一致性。因此,形态上如何把握差异性与统一性,布局上如何反映出地域特色是本次规划的两大难点。

2.3规划构思

规划依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襄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串接各类人文景观资源节点,打造符合襄阳气质的绿道网络。

(1)两个层次的绿道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本次中心城区绿道网分为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两个层次。城市主绿道为骨架,联通四个综合组团及周边区域,以展示中心城区最优质、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为主;城市次绿道为脉络,在城市组团内部结合开敞空间、大型公服设施等网状延展;社区绿道为微循环系统,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和上绿道的需求,不独立布线。整体形成5~10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20分钟可达城市绿道的全覆盖“绿道网”。

(2)三种类型的绿道设计体现差异性

为了适应绿道所处位置的建设条件、建设目标和功能的不同,结合特色资源点的分布,规划将中心城区绿道分为城区都市、郊野山林和生态洲岛3种类型。城区都市型绿道主要位于四大城区综合组团,以展现古城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方便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郊野山林型绿道位于中心城区外围,结合西南部的团山、隆中山、岘山、鹿门山四片山体森林公园和景区进行布局,以加强城郊生态网络联系、方便城市居民前往郊野公园休闲娱乐为目的;生态洲岛型绿道位于鱼梁洲、解佩渚、贾家洲等自然生态地区,以保护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景致为主要目的。且不同类型的绿道在绿廊宽度控制、建设强度和配套设施布局上进行差异控制。

(3)四片城区绿道为本次规划重点各具特色

襄城片结合古城、庞公祠、习家池等重要的人文资源,水系和绿化轴线,构建通山达水的生态廊道和人文品质彰显文化脉络,形成山水人文特色绿道。樊城片区通过绿道的衔接和联络功能,将已建商圈、开敞空间和产业邻里中心等进行融合,凝聚老城氛围,改善老城环境,构建都市活力绿道。襄州片区绿道网络串接产业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园以及绿化开敞空间等,在提升环境的同时,构建产业区内集聚人气、创意创新的交往空间,打造品质创新绿道。东津片区依托水网密布、绿化充足的蓝绿生态资源和襄阳花、观光电视塔等地标建筑景观,构建彰显新区大气之美,展现新区生态特色的水网景观绿道网络。

襄城片绿道布局图樊城片绿道布局图

襄州片绿道布局图东津片绿道布局图

(4)统一的标识展现绿道网络的协调完整

作为诸葛亮的故里,襄阳绿道标识以太极为基础,以绿叶型代替两仪中的一仪,并在其周围配上绿地造型以强调绿色文化。一点、两仪、绿地四个部分组成的绿色太极标志预示着绿道将在四个襄阳的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中心城区绿道网布局的两大亮点

3.1别具匠心,打造国内中心区首条生态连绵带

在滨水放射的绿道骨架基础上,打通四城之间的联系,构建城市中心

区环形公园连绵带。总长约63公里,依托各城区景观品质最优的蓝绿系统“大李沟、连山河、浩然河、襄水”等水网,串联月亮湾公园、紫贞公园、连山公园、浩然河公园、南渠公园、檀溪公园等12个大型城市公园,生态用地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

环线内所辖城区面积为79.29平方公里,人口约117万人,涵盖了城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襄阳古城等文化中心。建成以后,将成为襄阳生态景观新地标,生态旅游新名片。

3.2各个击破,架起三座过江慢行景观桥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绿道环的联通,环线过江河规划独立的绿道慢行空间。跨小清河新建绿道景观桥,跨唐白河规划将废弃六两河大桥改造为步行桥,汉江南侧利用规划的星光大桥预留绿道空间,北侧修建月亮湾、解佩渚的绿道景观桥。

环线与城市主要道路相交均采取立交形式,争取实现远期骑行不下车的目标愿景。

四、中心城区绿道网体系的三大创新

4.1绿道网功能的综合型

襄阳中心城区绿道的功能定位与“城市转型、绿满襄阳、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需求结合,不仅局限在生态保护、绿化建设层面,更是一种人与城市和谐共处,充满情怀的综合性策略。绿道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民户外康体活动相互依存,同时以绿道为触媒,可优化公共空间环境,推动城市双修等,使绿道网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功能。

4.2城市开敞空间供给的新途径

通常新建公园、绿地等传统形式的开敞空间不但征地费用昂贵,还涉及居民安置和用地指标等问题,而绿道在尽量不征地不拆迁、不改变原来的用地状况的情况下,将既已规划或建设的城市公园、水系、大型城市广场等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开敞空间网络。可以说绿道系统的建设积极有效地转变了传统的城市开敞空间供给方式,实现了绿地多功能的复合和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4.3休闲度假时代的新生活方式

襄阳2016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95.4万人次,人均GDP已达9411美元以上,进入了休闲度假时代。绿道的建设充分迎合了这部分需求,可带动旅游观光、运动健身等休闲产业,有利于促进健康、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同时可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绿道打造城市旅游新名片。

五、结语

基于襄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规划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满襄阳、道通万家”为愿景,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的绿道网络,同时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提倡三大方面的创新,从绝对生态主导转向更加以人为本,综上使得襄阳中心城区绿道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特色性。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周熙.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索[A].《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范》,2011(03).

[2]马向明,程红宁.广东绿道体系的构建:构思与创新[A].《城市规划》,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