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功能——以第四季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功能——以第四季为例

任瑶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大学生喜爱,同时,大学生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滋养文化意蕴,提升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特色分析,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功能。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大学生;人文素养

近些年,由于国学热的兴起,各种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其中较为出名且得到社会广泛响应的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了。《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由全民参与,进行比拼,赏析,进而重温古典文化诗词,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情怀,用以陶冶今人之心灵。自2016年2月12日播出第一季第一场,至2019年2月14日第四季第十场落幕,每一季都能掀起一阵学习古诗词的热潮,点燃国人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的出彩,由于它独特的比赛制度,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和特邀嘉宾以及优秀的比赛选手。也正因为它如此有特色,才能从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预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古诗词的关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视古诗词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大学生,古诗词带来的影响更是直接又深刻了。《中国诗词大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具有一定的助推功能。

一、《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特色

(一)选手特色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已经完结,每一季都有很多选手参加,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龄阶层和社会阶层。第四季有一个创新,将百人团分为四个阵营,每个阵营各25人,分别是由12岁以下小朋友组成的少儿团,12以上在校学生组成的青年团,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组成的百行团,两两搭档组成的搭档团。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最小的选手只有5岁,而最大的是一对71岁的老年夫妻。行业层面,第四季百人团选手中有教师,工人,飞行员,保安,出租车司机等等33个行业的各路人才。并且第四季的参赛选手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选手高达53人,这也说明它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二)栏目特色

相比于前三季,第四季在栏目设置上新增了一个绝地求生环节,包括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三个选项,选手可以通过这三个环节来自救,以继续比赛。这样的设置给有知识盲点的选手增加了翻盘的机会,使得节目多样化,选手的才华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同时,在赛制上新增了双字超级飞花令和成语飞花令,选手之间比拼也更加具有诗的韵味和风度,也给节目增添了新的看点。

(三)题目特色

第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出题上也有了一些变化,新增了一些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题,如节目出题方式有了“‘并刀如水,吴盐胜雪’中的‘并刀’和‘吴盐’是为了吃什么东西而准备的”,“‘稚子金盆脱晓冰’用这种方法来制作哪种食品”等等形式,这种题型的增加不仅让诗词更好的融入生活,也使得诗词更加的“接地气”。不仅如此,据粗略统计,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一轮个人追逐赛中出现的诗词有将近230首(包括重复出现的)。其中唐代诗歌近140首,其次是宋代44首,近现代20首,从诗人角度来看,李白诗歌出现26次,杜甫22次,主席诗词出现20次,其次就是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有了新的特色,也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才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诗意和梦想,让《中国诗词大会》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学习诗词,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二、《中国诗词大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功能

(一)经典阅读不足的弥补

当代大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够了解,不愿意阅读文化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愿意去学习实用性更强的理工科,热衷于考各种证来为自己找保障。即使阅读,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缩本而非原著,喜欢图而非书,喜欢流行而非经典。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多了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通过观看节目,能够读诗诵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学习是潜移默化的,每观看一次节目就能学到一些知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学习诗词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想法,愿意去读经典,学文化。

(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风气做引导,很容易接受不成熟、不稳定的思想观念而误入歧途。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较多,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观点和想法,一昧的否认东方文化,全盘西化的现象也屡有出现。因此,需要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中,出现了许多爱国诗词,尤其是第二季开始增加毛泽东诗词,更增添了一份爱国情怀。第四季更是出现了20次的主席诗词,有“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团结统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革命精神,毛主席的诗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新时代的渴望和坚持,而这些精神,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所需要具有的,因此,学习主席诗词,回顾中国人民的苦难辉煌历程,点燃爱国热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积极向上精神的浸润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于娇生惯养,对于先辈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不彻底,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有较大的心理依赖性,存在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着的信念,甚至没有人生目标,不思进取。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在诗词的选择上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参赛的青少年太多,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接受乐观积极的诗词影响,体现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传递的是坚持不懈;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的是勇气和决心;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抒发的是坚守信念;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展现的是高远的理想……毛主席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人人都有凌云志,只是深藏在心底,而《中国诗词大会》就使得藏于内心深处的志向和激情喷薄出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三、总结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地传递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更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了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沉潜在诗词的精妙言辞中,陶醉在诗人的的深广情志里。《中国诗词大会》充分发挥了其陶冶情操、淬炼品格的助推功能,作为时代的希望,大学生也应积极“乘风破浪”,努力提升自我,实现个人文化涵养的升华。(指导老师:李宝斌肖云)。

参考文献

[1]李思莹.从《中国诗词大会》谈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2期.

[2]戴惠.试析诗词鉴赏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