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鼓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传承要素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武安鼓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传承要素初探

牛海月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

摘要: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满足人们的居住与审美需求,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通过研究邯郸鼓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及建筑特征,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传承要素进行初步探讨,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延续。

关键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要素

武安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西枕太行山,东邻华北平原。鼓山属太行山支脉,南北走向,在武安市境内约15公里,海拔891米。“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就位于鼓山南部,除此之外,还有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响堂山石窟,以及保留完好的具有清末民初风格的伯延古建筑群,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通过对鼓山地区刘庄村、上洛阳村、下洛阳村、庄晏村、东万年村、西万年村、伯延村、双玉泉村、云台村这九个村的调研走访,分析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影响因素和特色,总结归纳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要素。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武安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多晴,冬寒少雪,四季分明,民居需兼顾冬季保温与夏季防热。由于西部多山,受地势影响,西北、西南及西风较多,因此民居采用院落式布局,北部正房较高,且四周院墙厚而高,有助于挡风。降水量季节性鲜明,春冬较少,夏秋丰富,整体偏少。

地形: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多山地、丘陵、盆地地貌,民居在选址建造时,多选取较为平缓的丘陵、山地地带,并结合地形,进行适当的土地平整。

河流:武安地处海河流域,境内河流均汇于洺河。鼓山西侧现今仍留有宽阔的河道,虽然仅剩涓涓细流,但根据河道两旁村落民居的墙体中采用的大量卵石,依稀可知当年水流量之大。

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且降水量整体较少,除一些商帮大院采用坡屋顶,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多采用平屋顶形式以方便晾晒粮食;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丰富,为民居建造提供了合适的建材。采矿业、制陶业、冶铁业等较为发达,鼓山西侧可见烟囱林立,有众多大小工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负担。

二、传统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农耕文化:从古至今,鼓山地区均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民居中多留有存放农具及粮食的空间,采用平屋顶晾晒粮食也是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商帮文化:由于武安山地、丘陵地貌较多,且气候复杂多变,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许多武安人选择了经商。明嘉靖《彰德府志》有“武安最多商贾,厢房村墟罔不居货”的记载。到清朝时,“武安商帮”已形成一定规模,足迹遍布全国。这些商人赚钱后在家乡盖起了大院,以显示自己的成就和富裕,这些大院的装饰题材也多传达着人丁兴旺、富贵吉祥之意。鼓山西侧的伯延村就出了许多富商,如今村里还完好的保留了他们的宅院,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房家大院,占地近百亩,不断扩建而成。

风水文化:风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贯穿在民居建设乃至整个村落规划中,有助于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是村落选址和建筑布局的基本思想,传统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获得良好的采光。根据五行八卦确定各功能空间的布置,民居的大门一般开设在院落的东南角,厕所位于西南角,厨房在东侧等。此外,建筑外墙转角处为避免道路冲煞,会进行切角或圆角处理,也使得路口的视线变得通达。

传统礼制:民居的规模、用料、装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如有钱人家的门头装饰更为精美,门前台阶数也较多;房间的居住布局也反映了伦理尊卑的礼制思想,长辈居于正房,晚辈居于东西厢房,如为两进院以上,外院接待客人,内院为自家活动场所,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

佛教文化:鼓山地区佛教起源较早,在北齐时期,文宣帝就在此凿窟建寺,此后,隋、唐、宋、元、明历代都对此地进行维护和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响堂石窟,现在共有16座保存完好的石窟,造像3400多尊,是河北省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石窟。山上还有许多其他寺庙,逢年过节,周围的人们就会爬鼓山,拜佛祖,此地香火不断。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当地民风淳朴,村民助人好客,有些人家在房门右侧的墙面上还留有佛像龛位,以求家宅平安。

周边文化:武安地处晋冀鲁豫交界,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及交通要道,成为省市间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地点。当地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边晋东南、豫北等地文化的影响。

三、建筑文化传承要素归纳

建筑如同一个人,拥有外貌和性格。若想认识一个人,既要欣赏她的外表,也要了解她的内涵。建筑文化的传承就如同人类的繁衍生息,我们所要传承的要素就如同基因,把握建筑的主要特征,定位她的身份,而具体的设计则灵活进行,保持建筑的秉性又不丧失特性。

1、表层结构

决定建筑外在特征的是其表层结构,包括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装饰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形成使用者的直观感受。

建筑形态:鼓山地区的民居具有北方合院式民居的特征,体型较为方正;除大门外,外墙多不开窗或开小窗,封闭内敛;大院民居多为坡屋顶,与周围山峦的天际线相呼应,小门小户则采用方便晾晒粮食的平屋面。

空间布局:均采用院落式布局方式,有一合院、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套院等形式;轴线式布局,院内房屋多对称布置。

四、结语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保留较好的传统民居多为地主或富商的大院,部分仍有人居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残损,存在安全隐患,亟待维护和修缮;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民居,保留了部分传统元素,现为老人居住;而九十年代后新建的民居则出现了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的现象,这与新农村的批量化、规模化建设及缺乏专业规划、设计的指导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归纳了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传承要素,通过对某个或若干个要素的沿用、变形、引申,对传统的建筑风格进行延续,有助于保留地方民居建筑特色,探索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型新民居。

参考文献:

[1]刘朴.从武安”老房子”看冀南古民居的文化特色[J].文物春秋,2009

[2]张路光.太行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研究[J].艺术教育.2012

[3]袁彦廷.冀南武安清末民初大院民居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