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14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手足口病140例临床分析

臧振芳

臧振芳(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0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70例手足口病患儿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利巴韦林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70例患者中痊愈的为50例,有效的为18例,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70例患者中痊愈的为41例,有效的为21例,总有效率则为89%,对比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手足口病炎琥宁利巴韦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102-0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常见于五岁以下的儿童,可以起患儿手、足以及口腔等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疱疹,少数的患儿则有可能引起肺水肿、心肌炎以及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的出现,极大的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现阶段,对于该疾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采用了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将详细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LIU:本项研究的研究资料为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0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符合以下的诊断标准:其一,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其二,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三,皮疹,手足掌部红色丘疹及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也可出现在臀部及膝部等;其四,口腔疱疹,部分形成溃疡。所有的患儿的年龄均在6个月至5周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2周岁。其中,男性患儿77例,女性患儿63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无嗜睡、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以利巴韦林的治疗为主,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的患儿每天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日),以及水溶性维生素C1.0g/日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而治疗组的患儿则在对照组患儿的治疗基础上增加炎琥宁注射液10mg/(kg/日),每日一次的静脉滴注,当患儿的体温超于38.5℃时给予退热处理,对于其他的症状,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正常处理,伴有细菌感染的征象时,酌情使用抗生素,以辅助治疗[2]。

1.3疗效评定标准:入院治疗4天后,以痊愈、有效和无效来评定其治疗效果。痊愈: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溃疡逐渐愈合;有效:患儿的体温正常,皮疹有所减少,口腔溃疡部分减少;无效:患儿的体温仍然高于正常水平,皮疹和口腔溃疡均没有好转,甚至有增多的倾向。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70例患者痊愈的有50例,有效的有18例,总有效率达到的97%,而对照组70例患者痊愈的有41例,有效的有21例,总有效率为89%,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一所示:

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于1957年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大都有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1986年在我国被证实,也可由A5、A10及71型病毒引起的流行,多发于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染途径较为多样,它可以通过儿童的飞沫、疱液以及粪便等来进行传播,极易导致儿童的感染,它极易于夏秋季节流行,在我国的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较为集中的机构中极易出现。该疾病的潜伏期较长,所以经常表现为突发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进年来报道由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5],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于多种由DNA和RNA所引起的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该项药物进入细胞之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单磷酸,从而有效的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的合成,进而有效的阻断了DNA和RNA的病毒复制。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便是利巴韦林对于病毒腺苷酶具有太强的依赖作用了,所以,极易出现耐药性。此外,该项药物的不良反映也是值得医护人员关注的,即运用利巴韦林之后,患者容易出现骨髓抑制以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3]。

炎琥宁粉剂针是一种由穿心莲提取而来的、具有明显解热、镇痛、抗炎以及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药物,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更加能够提高血清的溶菌酶量。相关的实验表面,炎琥宁对于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由较强的灭活作用,而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链球菌等细菌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综上所述,运用炎琥宁和利巴韦林联合的治疗方式来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小松,韦鸿光.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128.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07-808.

[3]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0,14(7):832.

[4]俞晓康.潘瑞,陈名武,等.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早期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0,31(12).1406-1407.

[5]WeiXu;Chun-fengLiu;LiYan;etal.Distributionofenterovirusesinhospitalizedchildrenwithhand,footandmouthdiseaseandrelationshipbetweenpathogensandnervoussystemcomplications.VirologyJournal,2012,09(01):104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