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辩证论治的医学论文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辩证论治的医学论文浅谈

张丙奎

张丙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医院8130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337-01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的血管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好发于青年,女性偏多,以四肢(尤其是下肢)末端对称性发作性疼痛为特征,夜间发作频繁,本病属中医的痹症,足痛等的范畴。本病好发于严冬,多因四肢保暖不良,或汗出当风,或久行后,腠理疏松,寒邪乘虚侵袭,流注经络,闭塞气血,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滞,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若在春阳升发,其气已温,感受风湿热邪;或素体脾虚湿盛,复感邪热,以致湿热内藴,流注经络,痹阻气血,也可致病。由于患者多系素体阴虚或阳旺者,因而在本病发展过程中,极易从阳化热,或阴虚致痛,以致瘀热互结,澭绵难愈。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临床可归纳为四种证型进行辩治。兹分别举例说明之。

一、寒凝血瘀型

证见:肢端猝痛难忍,时痛时止,得热痛减,遇寒则剧。舌淡或有瘀斑,舌下瘀络显露,脉象不数,此型多见于初起。

治宜:散寒祛瘀,通络止痛。

方剂:乌头汤加味:加蜈蚣,赤白芍,延胡素。

例案:陈xx,女,25岁,2011年12月16日就诊。主诉2天前徒步行走后出现两足跟,足底发作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10-30分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以致不能下床行走,热水浸泡可使疼痛缓解,舌淡紫,脉沉细。此为寒凝血瘀,气滞不通,收为寒痹,乌头汤加减主之;处方:炙麻黄,当归,桂枝,制川乌(先煎),制草乌(先煎)各7克,赤芍,白芍,地龙,延胡素各15克,炙甘草6克,蜈蚣3条。3剂后肢端疼痛消失,舌淡,脉细,上方去川草乌,桂枝,加黄芪20克,白术10克,2剂以善后。

二、湿热藴结型

证见:四肢末端发作性灼热疼痛,重着,痛处潮红,得冷则舒,遇热加重,伴口苦纳呆,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方剂:三妙散加味:加防己,赤白芍。

例案:徐xx,男,32岁,患者因反复四肢末端发作性疼痛,发红,发热半月,于2012年3月13日入院,某院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予以地塞米松,654-2等药治疗,未见好转。疼痛呈发作性,痛时既嚎啕大哭,持续10分钟至1小时不等,夜间发作频繁。得冷则痛减,伴纳呆,舌红,舌根苔黄腻,脉滑。此湿热藴结,经络痹阻,予以三妙散加味:苍术10克,黄柏6克,川牛膝6克,白芷10克,知母10克,防己15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3克,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局部无明显发热,发红,原方加茯苓10克,赤芍15克调治,于3月25日痊愈出院。

三、瘀热互结型

证见:肢端疼痛,反复发作,夜间为甚,皮肤潮红,扪之灼手,痛不可近,得冷则痛减或便秘,舌红降或舌边有痛点,瘀斑,脉数,治宜: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治宜:清热凉血,祛瘀通络。

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延胡,白芍。

例案:袁xx,女,36岁,2012年12月31日就诊,两足趾,足跟疼痛4天,足痛剧烈,有灼热感,痛时浸入冷水可缓解,反复发作,夜间为甚,痛处拒按,扪之灼手,局部潮红,汗出溱溱,大便秘结,舌质红降,脉促。此瘀热互结,经络痹阻。处方:生地黄40克,白芍40克,赤芍20克,延胡20克,牡丹皮10克,广地龙10克,僵蚕10克,黄柏10克,生大黄(后下)7克,生甘草5克,服药3剂,肢端疼痛明显好转,大便通畅,上方去生大黄,加玄参15克,3剂以善后。

四、邪热伤阴型

证见:肢端隐痛,绵绵不休,反复不愈,夜间为甚,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而数,多见于本病后期。

治宜:清热养阴,通络止痛。

方剂:大补阴丸:加地龙,白芍,延胡等。

例案:朱xx,女,25岁,自2010年12月11日起两足发作性疼痛加剧3天,反复发作,不能下床,热水浸泡可使疼痛缓解,舌淡,脉沉细,予以乌头汤及氯丙嗪,利血平,麻黄素,地塞米松等治疗6天无效。足跟隐隐作痛不休,扪之灼手,周身烘热,口干咽燥,痛则浸入冷水则减轻,舌转红,脉细数。此寒邪化热,阴液已伤,改用清热养阴通络法,并停用一切西药;处方:生地黄45克,白芍4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僵蚕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后下)30克,蒲公英20克,延胡20克,桂枝7克,生甘草5克。服用3剂,两足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局部皮肤不红,口转润,上方去生石膏继续3剂,于后疼痛好转,病情无复发,健康痊愈。

谈中医在基层医院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