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浅析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茶本伟

云南滇中保障房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云南省空港经济区大板桥片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位丰富,并存在地下承压水及河床,地质复杂,该地区以居民房及厂房居多。为响应国家政策,按照云南省政府统一规划,该地区涉及棚改工程,未来建成空港经济区。本项目为高层建筑,桩基础为旋挖成孔灌注桩,本文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施工控制重点及难点、质量控制措施等进行分析阐述,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沉渣控制;泥浆护壁

1.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大板桥集镇,项目地块总用地面积25186.08㎡,地上建筑面积97499.41㎡,地下建筑面积23167.07㎡。拟建建筑5幢27~34层高层建筑,拟建项目设置1层整体地下室。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八度,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3类)。

1.2地质情况

拟建项目为破坏后果很严重的重要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工程。不良地质作用(岩溶)强烈发育,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复杂场地);场地内岩土种类较多,上覆土层主要为杂填土、耕土、粉质粘土、圆砾、粘土、有机质土,下伏基岩为白云质灰岩,整个场地岩土层性质变化较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一级(复杂地基)。

1.2.1地基土分布

通过岩土勘察分析,该地块地下土质分布情况为:①1杂填土;①2耕土;②1粉质粘土;②2-1硬塑次生红粘土;②2-2可塑次生红粘土;②3有机质土;②4圆砾;②5可塑次生红粘土;③粘土(溶洞填充);④1强风化白云质灰岩;④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

其中:④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岩体较完整,RQD值一般在15~50%之间,岩石饱和抗压强度fr=12.4~26.7MPa,平均18.3MPa,按坚硬程度划分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1.2.2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1.2.2.1地表水

紧邻场地南边为宝象河,河宽约4m,深0.3~0.5m,水流流速约为0.26m/s,宝象河与场地水力联系较紧密。

1.2.2.2地下水

根据场地钻探揭露,钻孔深度范围内主要含水层为表层杂填土、耕土和下伏圆砾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杂填土层及耕土中的上层滞水,圆砾层中的第四系微承压孔隙型潜水及深部基岩裂隙中的裂隙水,各土层除圆砾层为强~中等透水层外,其余土层均为相对隔水层。

1.3基础设计要求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类别为II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基础部分环境类别为二类a。

1.3.1基础形式

本工程高层主楼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基,上做钢筋砼筏板,为桩筏基础。桩直径800mm,桩嵌入承台内100mm。桩端持力层为④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5米,有效桩长10~15m。桩长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控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4500KN(极限值为9000KN)。混凝土强度等级:桩身为C35水下砼。

1.3.2施工要求

(1)所处地质区域为岩溶地区,桩基均必须进行一柱一孔施工勘察,确保桩端以下5m范围内无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

(2)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为泥浆护壁成孔工艺,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

(3)旋挖钻孔灌注桩为端承型,孔底沉渣不得大于50mm。

(4)施工时桩顶混凝土灌注后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不小于0.5m,浇注承台前应凿除该段桩顶疏松混凝土,并调直伸入承台之锚拉纵筋。

1.4本工程桩基的突出特点分析

经过对设计、勘察文件及图纸的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对现场进行了全面而细心的踏勘,本工程的现状和突出特点如下:

(1)本项目地处喀斯特溶岩地质发育地带,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有溶芽、石林、溶沟、溶洞等发育溶岩,地层结构变化大。

(2)地层中存在溶洞(溶隙)、圆砾层,施工旋挖桩遇圆砾层时会出现孔壁坍塌、遇溶洞(溶隙)时会出现漏浆,浇桩时无法成桩的情况。

(3)孔底沉渣过厚影响成桩质量,孔底沉渣过厚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选用的清孔方法不适当;②清孔时间及泥浆的指标控制不当;③孔壁剥落、坍塌。

(4)部分桩可能发生桩倾斜及桩偏离轴线的情况,原因分析如下:多由于场地原因,桩机对位不仔细,地层原因使钻孔对钻杆跑偏原因造成。

(5)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

2.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2.1现场准备

桩基施工前,现场做好人、材、机准备工作,并由技术管理人员对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合理布置现场,安排临水临电设施。

2.2施工参数

(1)旋挖灌注桩,桩径800mm,桩端持力层为第④2层中风化白云质灰岩,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45000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9000kpa。高层主楼部分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基,所处地质区域为岩溶地区,桩基均必须进行一桩一孔施工勘察,确保基础承载力满足上部荷载要求。

(2)旋挖桩入岩采用大功率旋挖机来取芯,入岩部分应以地勘单位一柱一孔施工勘察为依据,保证基岩面最低点进入中风化持力层至少1500mm。

(3)旋挖桩桩身混凝土为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钢筋详桩身大样。

2.4.4钻机就位、钻进、清孔

(1)钻机就位时,要做到机座平稳,转盘中心与桩位偏差不得大于20mm。还必须做到“三点一线”,即天车中心,回转器中心与钻头中心线在同一铅垂线上。

(2)根据测量定位,护筒中心与桩中心重合。钻机钻进过程中,注意钻机稳定,以免倾倒和移位。当通长设置钢护筒时,随着钻机钻进过程逐节下钢护筒,直至钻孔底部。遇到溶洞时,在钻进溶洞以上1~2m左右位置停止钻进,逐节下钢护筒,后再击穿溶洞顶层岩层;振动下沉钢护筒至溶洞地层基岩;抛填片石和黏土,继续冲进至下层溶洞顶以上1~2m左右;再重复上道工序,直至设计桩底标高。

(3)钻进过程中应细心观察进尺及出渣情况,出渣种类根据及多少适当控制进尺速度,根据地层变化,按照成孔工艺技术要求,通过试钻孔选择钻进参数,在较松散的地层调整钻速,防止因成孔速度太快导致孔壁坍塌;同时对不同土层采用不同的泥浆比重,以保证孔壁稳定性。

⑷成孔控制:

①控制孔内水头标高,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

②桩长较长,孔深较深,钻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整、稳固,不发生倾斜。经常检查钻杆垂直度,确保孔壁垂直,利于成孔质量、后序下放钢筋笼及水下混凝土灌注。

③泥浆的比重根据试验控制在规范要求内。

④当无圆砾层及无溶洞时护筒埋设深度不小于2m,下端埋入粘土层不小于1米或埋入基岩不小于10cm;当遇圆砾层时,自然地坪至圆砾层部位需全埋设可回收护筒;当遇溶洞需设置永久性全钢护筒时,护筒下端埋入持力层基岩不小于1米。经测量检查其垂直度后,在其四周回填粘性土并分层夯实,护筒露出地面0.5m,护筒上有十字线。

⑤根据设计的桩位布置情况,进行有序的隔桩跳打施工顺序,防止窜孔。

(5)钻进时如孔内出现坍孔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将钻具提离孔底并保持泥浆液面高度;必要时向孔内输送性能符合要求的泥浆,提高净水压力,以抑制继续坍孔。

(6)为提高钻进效率和保证孔壁稳定,必须及时换浆和排渣,确保泥浆性能指标满足钻进成孔需要。

(7)及时清理孔口排渣,避免泥浆漫流,做到文明施工。

(8)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此时空转不进尺,以比重较低(1.05~1.10)的新泥浆替换孔内比重较大的泥浆进行清孔。

(9)桩孔终孔后,对其桩径(钢卷尺)、孔深(深度传感器)、垂直度(深度传感器或全站仪、水准仪)及孔底沉渣(测绳及沉渣测量仪)等各项指标依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

(10)保证垂直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钻桅的垂直度要控制在0.2度以内。动力头和钻桅的间隙不能太大。钻杆的随动架中心应和动力头中心一致。④钻杆和钻杆的方头不能偏斜。⑤下护筒时应垂直。⑥钻头方头箱和中心锥不能偏斜。⑦对于底层变化大的,建议选用直筒钻头。

(11)终孔验收注意事项

1)认真对照地质勘探资料,绘制出每个桩体持力层顶端标高等高线,待施工中钻孔深度达到等高线附近时可进行判别。

2)认真进行钻孔记录,详细了解钻进情况。根据现场观察,桩基入岩后往往钻进较平稳,不会出现跳钻、别钻现象,钻进速率在强风化层中一般为20~50cm/h,在中风化层中为<20cm/h。钻进速率一般与桩机型号及钻头种类、钻头磨损程度有关。

3)仔细检查岩样(钻进返渣)。强风化层岩样一般棱角不明显,多为碎块状,粒径一般5~12cm,硬度较低,矿物风化蚀变较强,多见石英及长石颗粒;中风化层岩样多为棱角形及刃角形,粒径10cm以上,硬度较高,矿物较新鲜。

4)旋挖桩机钻进基岩取出岩芯后称重计量,根据取出岩芯重量、设计桩径可初步计算理论入岩深度。当钻取芯样中夹杂有粘土、圆砾层等土体时,该芯样不能作为称重样本,应取出可作为持力层的中风化基岩进行称重计量,通过钻取基岩的体积、重量、进尺深度可判断该基岩是否满足作为持力层要求。

(12)成孔质量标准

孔深允许偏差:+300mm;垂直度允许偏差:1%;孔底沉渣:≤50mm;

泥浆比重:1.05~1.20。

2.4.5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

⑴钢筋笼制作

①进场钢筋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并附有厂家的材质证明,现场取样送试验室进行原材及焊接试验检验。

②钢筋笼制作严格依施工图进行,允许偏差符合规范规程规定。

③主筋在同一截面上的接头数量不得超过50%;d≤22的钢筋容许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为42d,接头必须按规范要求错开,纵横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

④纵向钢筋的接长应优先采用焊接,焊缝长度>10d(单面焊,其中d为钢筋直径),应尽量减少接头。

⑤主筋与加强筋间点焊焊接,箍筋与主筋间绑扎并间隔点焊。

⑥为保证钢筋笼位置的准确,要采取导向和护壁措施,避免切削孔壁泥砂,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⑦钢筋笼有条件时宜整根制作与吊装,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式接头。钢筋笼堆放及运输过程,严防扭转和弯曲;下钢筋笼时应吊直、对准、缓慢下降;为避免钢筋笼上浮,将钢筋笼上端与钢护筒点焊连接,待浇筑完成及拔出护筒前断开点焊连接的钢筋。

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规定,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如下:

主筋间距:±10mm;螺旋筋螺距:±20mm;钢筋笼直径:±10mm;

钢筋笼长度:±100mm;主筋保护层:±20mm。

(2)钢筋笼的吊放

①钢筋笼吊放时值班工长、质检人员、安全员及机台班长必须在场,并由值班工长统一协调指挥。

②钢筋笼较长时用吊车整体起吊入孔,应保证平直起吊。

③笼子吊离地面后,利用重心偏移原理,通过起吊钢丝绳在吊车钩上的滑动并稍加人力控制,实现平直起吊转化为垂直起吊,以便入孔。

④各起吊点应加强,防止因笼较重而变形。起吊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⑤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轻放慢放入孔,遇阻碍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不得强行下放。

⑥钢筋笼下放孔底后不得再悬吊,避免扭转和反复冲撞孔壁、孔底,以防止塌孔。

⑦入孔后,由垫块及通过插杆定位,通常配筋桩全部钢筋笼到底后,应提起冲击几下使钢筋笼下端插入坚实岩层。

2.4.6安装导管及二次清孔

(1)导浆管连接必须加密封圈,连接坚固,不漏浆。

(2)初灌时,导管底口距孔底距离控制在0.3-0.5米之内。

(3)导浆管安装完成后,浇注前应测孔底沉渣厚度,如未达到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保证灌注混凝土前,沉渣厚度满足要求。

2.4.7灌注混凝土成桩

水下混凝土浇筑是最后一道关键性的工序,施工质量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质量,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

(1)浇筑混凝土时,为避免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水泥浆液在桩底被地下水稀释及流失,浇筑前应将地下水位降至桩底以下一定水位。本项目场地内地下水较丰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无法保证将地下水位降至桩底,需保持地下水位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面,在浇筑过程中暂时停止对工程桩浇筑区域内的降排水工作。

(2)灌注前检查漏斗、测试仪器、量具、隔水塞等各项器械的完好情况。

(3)采用商品砼,强度等级为C35水下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5mm,坍落度180-220mm,扩散度为34cm~45cm。

(4)导管埋深:要保持在2~6m,严禁导管提出砼面,设专职人员测量导管内外砼高差,确保灌注连续并填写水下砼灌注记录.

(5)在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开始灌注,借助砼重量排除导管内的泥浆,首次浇灌时,使用容量为1.8m3的混凝土料斗以及直径为360mm的导管,初灌混凝土量应将导管底端能一次埋入2m并且导管内存留的混凝土高度足以抵制钻孔内的泥浆侵入导管,防止钢筋笼浮起。

(6)在实际浇灌混凝土过程中,经常检查导管埋置深度。要连续浇灌混凝土,不得中断,导管埋置深度不得小于2m,不得大于6m,超过6m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堵管、埋管、挂钢筋笼等现象发生,造成质量事故。起拔导管时,须先测量混凝土面高度,根据导管埋深,确定拨管节数;要勤检查,均匀拨管,保持埋深在2~6m。

(7)灌注砼到达桩顶时,必须超灌1m以上砼,使桩顶浮渣全部排出,保证桩顶混凝土浇筑质量。

(8)试块制作:在浇桩过程中,随机抽取1~2盘混凝土做试块,每桩应做一组试块,制作好的试块在12h后拆模,放置静水中养护。

(9)砼的养护:浇灌完后做好砼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2.4.8起拔护筒

旋挖桩水下灌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分节起拔护筒,护筒每节护筒提升速度控制在3~5min每节,每节护筒拔起完成后混凝土出现回落立即进行砼灌注。

护筒回收保证措施:待砼达到一定强度后,用150KW沉桩锤将外护筒拔出,回收利用。若沉桩锤无法拔除,则在外护筒上焊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护筒顶出,再辅于沉桩锤拔出。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岩溶强烈发育地区,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做好一桩一勘施工勘察工作,并对地下水位较丰富地区采取适当降水措施。成桩质量关键在于桩身垂直度、桩身质量、桩底沉渣、桩端入岩的控制,并应要求勘察、设计单位对终孔岩层进行判断。专业基础公司施工过程中应做好现场施工记录,并对成渣进行终孔时、钢筋笼安装前、砼浇筑前三次测量。施工过程中并应随时观察孔壁坍塌情况、泥浆比重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方可保证成桩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7]《广西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T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