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

/ 2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

祝明越周洁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卫生院山东潍坊262500

【摘要】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本地区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490例)和正常产组(6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关键词】分娩方式;产妇;盆底筛查;盆底肌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我市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复查进行盆底肌筛查的105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产6050例,剖宫产4490例,分别在产后6周通过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盆底肌力。纳入标准:初产妇、经产妇,足月单胎,会阴伤口和腹部伤口愈合佳,无阴道流血及阴道黏膜潮红、水肿等炎性反应,恶露干净,复查子宫及附件B超正常。无慢性便秘史及盆腔手术史,无POP及SUI家族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1.2研究方法

1.2.1常规妇检

询问孕产史,常规产后妇检,观察外阴及阴道、腹部及会阴伤口愈合情况,再进行盆底肌力筛查。

1.2.2指诊法

将中指及食指放到阴道后穹隆,后退1.5cm处6点钟位置,嘱患者进行阴道收缩,放松腹肌及臀肌的情况下,让患者尽最大力量进行收缩,收缩3s,重复3次,若能收缩3s则盆底肌力正常。

1.3观察指标

1.3.1盆底肌肉功能评估

参照王晓光等编写的《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培训教材》,采用盆底压力检测仪器(法国PHENⅨUSB2治疗仪)检测;对产后42d复查的正常产和剖宫产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检查,检测盆底肌力。盆底肌肉综合肌力分为0~5级:0~3级为不正常,4~5级为正常;盆底动态压力正常值为80~150cmH2O,低于80cmH2O为不正常。盆底肌肉纤维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

1.3.2PFD

POP指由于盆底支持组织缺损或松弛而引起的盆腔脏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SUI指腹压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腹直肌分离指以脐为中心点腹直肌分离2cm以上;阴道口闭合不全指阴道口松弛,阴道口横径>2cm以上。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形式表式,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率(%)形式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对比两组产妇妊娠期年龄、孕周、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2.2产后42d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比较

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情况、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情况、阴道动态压力值(<80cmH2O)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分娩方式与PFD

正常产组发生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SUI、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分娩方式对PFD的影响

女性盆腔器官主要由直肠、阴道、膀胱、尿道、子宫等器官与组织组成,正常的解剖位置只能依赖盆底韧带、神经、筋膜、肌肉群等盆底支持系统。在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的肌肉、筋膜、韧带受到过度牵拉,造成盆底结构和功能可逆或不可逆改变。此外,如分娩次数增加、第二产程延长、胎儿体重偏大、产钳助产等因素均可导致盆底肌部分肌纤维及神经的损伤,致使产妇分娩后容易出现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是女性PFD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产组产妇盆底肌力损伤、盆底肌力收缩失常、SUI、POP、腹直肌分离、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这与目前大量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

3.2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一般女性深层肛提肌中存在Ⅰ类肌纤维,而浅层肌肉中分布有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的收缩能力较Ⅱ类肌纤维更加持久,作用时间也更长。理论上,剖宫产相对于正常产对盆底神经以及肌肉损伤干扰程度较轻,可保护产妇盆底肌肉及神经。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可验证这一理论。

进一步分析,正常产组经产妇两类肌纤维盆底肌受损情况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正常产组初产妇Ⅰ类肌纤维盆底肌受损情况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但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的受损情况与剖宫产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新生儿体重≥3500g时,正常产组的两类盆底肌力的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当新生儿体重<3500g时,正常产组的Ⅰ类肌纤维盆底肌的受损情况高于剖宫产组(P<0.05),但正常产组的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的受损情况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产次及新生儿体重对盆底肌力产生一定影响,但对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影响程度不同。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可减少产妇PDF的发生率,但笔者并不赞同为此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Snooks等动态观察了14例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变化,发现与分娩前比较有明显差异,但分娩5年后这种差异则消失。产妇应在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同时,作为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应提出完善的围生期盆底肌肉训练方案,帮助产妇通过妊娠期和产褥早期坚持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来促进盆底肌力的恢复,并逐步探寻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女性一生中的特殊时期给予有效帮助,从而降低产后女性PFD的发生率,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罗真,肖娟,张海燕.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8):18-19.

[2]沈琦,王鲁文,朱旭明,等.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