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症状及其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心血管疾病症状及其治疗

房瑞杰1孙忠军2

房瑞杰1孙忠军2(1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梅河医院135019;2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医院135019)

【中图分类号】R5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126-02

【摘要】目的探讨以现代治疗为核心的原则,对心血管疾病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开展药物、介入、溶栓、支架或搭桥术、药物、γ血管内内射线和血管内近距离放疗等新方法、心脏移植、干细胞和基因技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水平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研究。结果全新了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策略,解决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结论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使原来人们对疾病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状况得以改善;新一代药物的不断涌现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1心血管疾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头昏、头痛、肢体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伴有大汗,恶心等常提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呼吸困难、稍活动就感到气喘吁吁,夜间常常因为气促而憋醒,不能平卧,需要坐起来来才稍缓解,双下肢浮肿等常常提示严重心脏疾病导致心力衰竭。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感,阵发性发作,或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常常提示心律失常。小儿出现容易感冒,肺炎等,活动或哭闹后即出现气促,颜面青紫,体检心脏杂音,常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活动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又缓解,重复相同强度的运动又出现症状,休息后又可缓解,常常提示下肢动脉内由于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此时常说明心脏、脑等重要器官血管有同样改变,须及时就诊。突然意识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自行清醒,其后无特别不适,医学上称为晕厥。许多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晕厥,如心跳过慢,各种心动过速,主动脉瓣膜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心肌梗死等,此时必须及时就医,否则有猝死的危险。

1.2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可以从饮食、运动、药物辅助等方面进行防治,也就是所谓的养“身”,但很多患者可能经过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坚持规律服药等方法后,血压仍难控制,心脏病仍反复发作,从而丧失医病的信心,病情逐渐加重。只有养身加养心才能健康身心。

1.2.1降脂治疗推进冠心病防治

通过他汀类药物降脂来防治冠心病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了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鉴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采用他汀类药物积极、大幅度地降低LDL-C已被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这些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有利于加深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和推动血脂异常治疗的进展,对强化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1.2.2早期降脂可明显改善ACS预后

多项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开始他汀类药

物治疗的益处。发生首次急性心梗的19599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他汀类药物组(5528例)和非他汀类药物组(14071例)。他汀类药物组的一年死亡率较非他汀类药物组降低25%,说明对急性心梗患者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对因ACS住院的患者,入院后应立即或在24小时内进行血脂测定,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基线值,对基线LDL-C>125毫克/分升的ACS患者强化降脂治疗获益更大。ACS早期开始降脂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还能够提高患者对降脂治疗的依从性,缩小临床上的“治疗空隙”。

1.2.3降脂治疗在PCI和CABG中的意义

血管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众多已完成的冠心病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一致显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减少因心肌缺血恶化所需的PCI和CABG,以及CABG和PCI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氟伐他汀干预预防试验(LIPS)在冠心病患者首次PCI后平均2.7天开始使用氟伐他汀(80毫克/天)随访3-4年。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比较,氟伐他汀使PCI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降低22%,在糖尿病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降低更为显著。

由此可见,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可减少对血管重建的需求;对已经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患者,应在血管重建后联合强化降脂以全面改善心血管病预后,二者的联合应用优于其单一应用。

1.2.4房颤的现代治疗——导管消融术

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是近年来临床心电生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消融技术的成熟和新的标测系统的应用,经导管将发动房颤的局灶消融或电学隔离后,手术的成功率已提高到80%~90%。外科迷宫手术根治房颤为经导管消融根治房颤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导管消融根治房颤在短短10余年内经历了X线指示下仿外科迷宫术导管消融、点消融、标测指示下节段性肺静脉隔离、解剖指示下肺静脉口外环形消融(或称解剖指示下左心房线性消融)等几个发展阶段。“解剖指示下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术”是指在CARTO(一种导管磁导航技术)解剖指示下,在距肺静脉口5毫米之外连续线性消融肺静脉口周围,逐个消融每个肺静脉或侧肺静脉。肺静脉隔离定义为消融线之内电位振幅<0.08±0.02毫伏和隔离线两侧激动时间相差58±11毫秒,按照此标准,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可达76%,随访9±3个月,85%的患者不会再发房颤。

1.2.5心力衰竭的电治疗

心力衰竭(HF)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美国心脏病学之父EugeneBrau-nwald预言,心力衰竭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两种心血管疾病之一(另一种是房颤)。心衰,尤其是终末期心衰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针对心衰的治疗手段除药物以外,还有外科手术、细胞移植和电治疗等。其中心衰的电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结果

心血管病的危害是严重的,可导致冠状动脉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血管腔越来越狭窄,甚至闭塞,从而使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减少。一旦当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增加心肌需氧量时,心肌缺氧矛盾会更加突出,从而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心绞痛、胸闷、憋气,严重时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心肌梗塞),甚至死亡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近两千万,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因此,迅速普及及提高广大医生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本文就经常遇到和始终关注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治疗心血管疾病首先要明确病因,看是哪方面引起的,然后在对症治疗,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