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新生儿足跟采血法的效果比较

/ 1

两组新生儿足跟采血法的效果比较

李香萍

李香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中医院一病室4156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182-0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采集新生儿的足跟血来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笨丙酮尿症(PKU)。合格血样要求:每个血斑直径8-15mm,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正反血斑一致,无渗染。在临床采血操作中,我们发现,不同采血法对足跟采血的成功率有明显影响,我科现对出生后100例足跟部采血的新生儿进行了相关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采血对象

选择2008年1-6月在我院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胎龄37周,Apgar评分≥7分,平均出生体重2400-4400g,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两组母亲的孕龄、孕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母乳喂养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采血方法

两组的用物相同:75%酒精、采血针、棉签、采血试纸。

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任意时间直接消毒后进行采血。

干预组:a、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且充分哺乳6次以上[1],末次哺乳0.5-1.5小时[2]。沐浴后或温水足浴(43-46℃)3-5分钟后,再行足底按摩3-5次。b、操作间温度26-28℃,相对温度50%-60%[3]。c、新生儿取头高足低位,头肩部垫小枕形成一个20-30°的斜坡。d、用75%乙醇消毒,在足外源,待干,即在足跟中线外侧缘1.0-1.5cm处,呈80°角进针1.5-2mm,注意,第一滴血需用无菌棉签拭去,放松握足手3-5秒,再次握紧后适当捏挤,即采到合格血斑。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一针见血成功率。

1.4统计与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一针见血成功率进行X2检验。

2、结果

3、讨论

3.1常规组采血:新生儿生后72小时即采血,对采血环境、时机、新生儿体位、穿刺点无具体要求,故采集合格的血标本费时费力,一针见血率低下。

3.2干预组采血

(1)采血时机:临床发现新生儿充分哺乳6次以上且末次哺乳0.5-1.5小时内,末梢血容量相对多,加上温水足浴按摩后,足部末梢毛细血管扩张,故保证采血部位有充分血供,提高了一针采血的成功率,若未摄入足够的乳汁,新生儿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偏低,易造成PKU假阴性[1]。

(2)采血环境:新生儿对周围环境敏感。若过低,会致新生儿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过高,新生儿易哭闹、烦燥,体液丢失、血量降低。而沐浴后或足浴、周围环境温湿度适宜,能使新生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故血运好易于采集。

(3)采血休位与部位:取于倾斜体位20-30°,有重力作用便下肢血流量增加。新生儿下肢能外旋可达40°,而内旋最大限度只有10°,加上足底外侧较内侧血供丰富,血循环相对充盈[5]。故采右足底外侧可避免拉伤新生儿下肢关节[5]。另外,大多数操作者惯用左手握右足跟,操作方便,易行。

(4)注意事项:对一针采血不成功者,不可在原针眼处再进针,当血滴不畅时,不宜在较大范围推压,局部长时间反复挤,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致局部血量减少,易发生局部毛细血管破裂青紫。此外还需注意进针深度应根据新生儿胖瘦、皮肤角质层厚薄而定,一般为采血针头的2/3为宜。针刺后不立即采血,因疼痛使新生儿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容量瞬间减少。

4、小结

足跟血采集的是末梢血,看不到明显血管,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末梢血运。根据临床干预后,提高了临床一针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痛苦,家长易于接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此法在临床中应用效果好,故我院一直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0.

[2]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91

[3]刘美珍.现代护理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69.

[4]张双燕,赵玉芳,李瑛.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护理进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44-546.

[5]王启东.临床解剖学丛书:四肢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9-340,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