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流失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以白族村落周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少数民族文化流失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以白族村落周城为例

印振浩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村落周城村的白族文化教育的情况,揭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态势,并指出白族书面文字的缺失以及商业化的大背景和现代教育体制是其流失的重要原因。周城村要想实现白族文化的继续传承,需要教育方面的各种改良。

关键词:白族文化;语言;商业化;现代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4-13

少数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笔者于2008年12月到2009年1月在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周城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整个村庄有一万多口人,99%的居民都是白族,如此同质性高的大型少数民族村落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是少见的。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否能够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周城年轻一代对白族文化的认可程度不容乐观,请看下面一组调查数据:

我们在周城九年制学校中对23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了解他们对白族文化和习俗的知晓程度以及态度。通过对白族服装、宗教活动参与度、白族舞蹈知晓度、白族服装喜欢程度、白族音乐知晓度等五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

按程度高低从1到5排列,男生对白族服装的喜欢程度只有3.21,女生略高,有3.86,总体均值为3.55。笔者认为,在如此中国白族文化集中体现的村落,这个数值是偏低的。我们还对学生对白族音乐的知晓度进行了测量,学生的总体均值为3.18,说明学生对白族音乐的了解不多。在白族舞蹈方面,均值还不到2,只有1.97,说明学生对白族舞蹈没有太多的印象。此外,由于周城居民全民信教,他们信奉的是本主,这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一代似乎对宗教活动不是特别热心,统计量值仅有2.52。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周城的年轻人看上去跟汉族年轻人没什么差异,虽然他们互相交流只会说白语,但也就相当于我们的方言,普通话也说的比较流利,白族的文化特征并不明显。

白族文化的流失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文字的缺失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商业化的影响也渗透进这个白族村落的角角落落,现代教育体制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1.语言

白族语言现在只有口头语,而不存在白族书面语言,汉字也是白族使用的书面语言。白族没有书面语言对白族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因为毕竟以前白族内部能够使用汉语的人很少,大量民间的习俗和传统是很难被记录的,很多传说也只是口口相传,这个过程中无疑会有流失。

如今,白族的老人对白族的文化和习俗还是比较了解,但是年轻人并不喜欢听他们讲,这样下去代代相传就不能继续了。不同于藏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白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在幼儿园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会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都是要求普通话授课,白语的功能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的交流与沟通。

2.商业化

周城民族文化的流失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周城村作为大理市乃至全国有名的白族村,近几年来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业,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行走在周城的街道上,你就会嗅到浓重的商业气息:街道两旁都是商店或者饭店,网吧和夜总会也不鲜见。白族特有的服饰以及传统民族工艺更是成了周城的招牌,扎染的加工俨然已成为一种产业。可以说周城人民已经充分利用了自己白族文化的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源来开发。

周城的扎染作为一种产业,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商业上的成功,它的产品的影响力广至全国甚至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白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扎染布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消费的同时,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却被逐渐消解。人们到白族村落旅游,购买白族特色产品,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很新奇,很少会有人考虑到这些民俗事项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人们对白族文化的消费只是停留于一种表面的形式。如果是一味地为了发展旅游和商业去开发白族文化,只能使白族文化更为形式化和浅薄,它原有的文化内涵则被渐渐地忽视。

长此以往,如果白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而只留有形式,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旅游业因失去根基而很难维系。到头来这些已失去内涵的文化事项对人们来说就不再有新意和兴趣。

但不可否认,商业化是周城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在商业化背景下,白族文化的传承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将白族文化隔离,拒绝染指是不可能的。

3.现代教育体制

在我们关注的周城九年制学校里,学生的课程与汉族学生无异,我们看过初中学生的课表,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劳技、音乐、美术,音乐和美术课上用的是国家统编的教材,并没有涉及白族音乐和民间艺术。

学生所学的主干课程也都是全国统一的教材,与汉族地区别无二致。这其实也与我们分析的第一个原因有关,白族不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因此不能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编写教材,也不能用民族语言记载民族文化和历史。而且在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如历史和政治中,汉族文化和汉族历史是主要内容,白族的民族文化是很少涉及的。

除教材外,白族文化难以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传承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在访谈周城九年制学校副校长的时候曾问过学校在传承白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回答说只是跟学生讲白族很多地方值得骄傲。但是光向学生灌输骄傲和自豪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曾建议过他们开设一些白族文化方面的课程,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说到中考只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门,这样音体美这些副科学校当然不重视,更不用说白族文化这种考试绝对不会涉及到的东西。看来周城九年制学校的功能已不是传承白族文化,而是像现在一般的学校一样,追求学校的升学率。

升学率确实已成为周城九年制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不仅与老师的评价机制挂钩,甚至关系学校的存亡。周城九年制学校是大理市仅存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喜洲镇的其他村落都统一到镇里接受初中教育,只有这所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共处一校,大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直接在本校继续读初中。但由于前几年中考升学率较低,喜洲镇中心初中体现出了要合并该校的意向。因此,如果想要继续使周城九年制学校继续独立地存在下去,校方就将升学率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为此校方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就是在初三毕业班中分快慢班,让较好的老师给较好的学生上课,这种一定程度上有违教育公平的做法在提高升学率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原先周城九年制学校中考考上大理市重点高中的很少,现在实施快慢班后则增加到了十几个。

将升学率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比起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来说,对该学校的改造更为彻底,既然白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提高升学率无益,甚至会占用主干课程的时间,校方当然不会考虑将它加到学生的课表中。

若想扭转这种情况,光靠学校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对现行的高度集中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编制乡土教材。组织当地通晓白族文化的人员编制有关白族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日礼仪等内容的教科书,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摒弃汉族文化中心论的想法,对白族文化要进行客观公正而又积极向上的挖掘和阐释,而不可误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2.在学校里强制开设相关课程,将民族文化课列到课表中,并定期抽查和监督。培训一批精通白族文化的老师,在课堂上借鉴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介绍白族文化的精髓。

3.改良学生的考核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取消中考制度已不可能,但是可以改善考核机制。中考除了考主干课程之外,可以加试民族文化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加分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抑或是降低主干课程在中考中的比例,也将民族文化作为正式的考试科目。总之是提高民族文化在中考中的地位,使学校不得不重视民族文化的教学。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白族自身没有书面文字,加上现代教育体制和商业化大背景的影响,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学校教育要在白族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使白族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郝翔.朱炳祥等.周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王远新.发展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7,(2):5-10.

[5]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4):157-160.

[6]张海超.商业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86-90.

[7]陆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200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