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刘玉婵

深圳市华蓝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南宁530000

摘要:从茶室的平面布局、造型元素、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日本茶室对民族文化中自然和谐和“禅”的意境的体现。

关键词:茶室民族文化自然和谐禅

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茶室是日本独创的建筑形式,是与日本民族息息相通的:从建筑形制来讲,茶室被认为是日本独创的建筑之一;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茶室真切地符合日本民族的灵魂以及在这种灵魂下形成的审美理想。茶室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元素、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等方面都体现着日本民族的自然情结和“禅”理念。

一、茶室渗透着日本民族的自然情结

日本人有很强烈的自然情结,他们注重对自然、对季节的感受。自然条件是日本文化的摇篮,自然美构成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底和主体。日本列岛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南北狭长的地形上,山脉像脊柱一样纵贯其中,再加之纬度较高的因素,日本的高山经常出现山顶积雪山脚绿的景观,日本人认为这种梦幻般的美景是神的赐予。

首先从平面布局看,茶室被认为是都市中的山居,它一般坐落于幽静的庭院之中,与传统经典别墅、书院或寺庙等形成建筑群,并配以庭院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茶室建筑自身的平面布局,主要由东道主进行茶道礼法的“点前座”与客人跪坐的“客座”组成。另外对于茶室来讲,供沏茶用水的烧水“炉”必不可少,它是茶室平面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面积稍大一些的茶室还要有摆放花、悬挂画轴等装饰品的“床间”以及准备用房等。虽然茶室功能单一、面积小巧,但根据不同的地段、及设计者欲创造的不同空间要求,其平面布局极为灵活多变。日本茶室的平面可分为两种:1)由点前座及客座组成的最基本茶室平面形式;2)增加床间及准备用房等辅助面积的茶室平面形式。如增加床间及准备用房,茶室平面形式种类可大大增加。对于茶室这样小体量的建筑,具有如此多的平面布局方式。确实令人感叹。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的小巧灵活,在结合地段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在满足茶室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平面形式灵活多变,从而使空间富有情趣,与环境更加完美的结合。

从茶室的造型上看,影响建筑造型的因素不外乎是其体量及构成其体量的五个立面,即屋顶+墙面(门、窗)所组成。而各要素的形式、大小、色彩及材料等直接影响人的感官要求。茶室虽然属于比较小的建筑,但它的屋顶形式却为避免单调而丰富多彩。通常采用单坡屋顶、及类似于我国的悬山、攒尖、庑殿及歇山顶等形式或它们的组合。一般地以悬山顶为主,且经常在山墙一侧加建悬挑屋檐,使建筑形象丰富起来。低矮、小巧的体量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很好的融合。茶室门与窗的设计既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通过对其形状、材料及位置的不同处理,来满足人们对丰富建筑外观的欣赏需求。根据茶室建筑功能的需要,对于特别小的茶室,茶室中门的处理手法为尽量压低尺寸,降低门的地位,以此强调茶室内部空间,而使人感觉不到小空间的压抑。用不同形式的门体现各种门的不同功能,丰富小体量建筑的视觉构成。相对于主人与客人各自的门都被尽量地压低,窗子的处理却不同于门,将窗尽量地开大,把周围景色尽显其中,融于自然,表现茶室开朗明快性格的一面。

茶室建筑空间的处理更加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理念,茶室的室内外空间往往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特别是面向庭院的一面,更是做的妙趣横生,贯通室内外的灰空间处理得恰到好处。例如妙喜庵悬山屋顶的山墙上(南向)加设了一条深深的屋檐,屋檐下空间同时作为进入茶室小门的通路。尽头设有与人视线等高的竹栏板,既限定了灰空间范围,又使空间隔而不断,再加上地面上零散铺设蜿蜒曲折的石板块,更增加了灰空间的趣味性。茶室靠近庭院一侧,采用高出庭院地面而与室内榻榻米表皮相接近的木台,延伸了室内空间,使人们从室内到室外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增加了室内外空间的流动感。茶室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既可被作为环境中的一景,也可作为优美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通过借景及对景,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在材料的运用上,日本匠师从古至今都是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木、草、树皮、泥土和毛石,不仅合理的使用于结构和构造,发挥物理上的特性,而且充分展现它们质料色泽的美。现代日本茶室依旧信奉着是“还原于土”的原则,采用木、竹、草及石头等纯天然材料,装饰极少、极简朴,使建筑如同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计成在《园治》里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茶室的骨架通常采用木材或竹子,并且保持材料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床间构架,甚至于利用树干或竹子的长势,弯曲自然,不加任何人工修饰成分。屋顶则采用茅草或瓦较多,厚厚的茅草更突现了茶室朴素自然、甚至原始野趣的风格。室内顶棚也不使用完全削薄好的木板,而由杉木或松柏略加处理制成小薄板拼贴而成,再将白竹或大和竹打上去将其固定。除此之外也有完全用竹或草等编织成大张席子满铺,形成非常完整的更加质朴的一体化效果。门窗所用材料均以木、竹做框,中间或糊以纸而成。室内地面则清一色的榻榻米。室外景观设计也以追求自然为宗旨,铺地的飞石、叠石、石凳、石制洗手盆、关守石等石材配以木或竹制成的门,和精心修剪的绿化,都是天然的材料。

二、茶室传达着日本禅的独特义理

“禅”的理念之发扬是与自然因素相关的。所谓“禅”是梵文“dhyHna”(禅那)的音译略称,意译作“静虑”、“思维修”等,指安住一心,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平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的行为过程。禅本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传入中国,并发展为禅宗,之后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并得到很大发展,形成日本禅,禅宗思想渗透进日本民族意识的诸多方面,影响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以及他们的审美理想。

了解了上述背景,对茶室与日本民族文化尤其是审美意识的贴合就不难理解了:从自然角度来看,可以体会到茶室建筑的日本本土性,这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都与其民族精神贴合甚妙的建筑;而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茶室建筑则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茶道与禅宗原非一家,但两者在人的修行过程中难分彼此,这是茶道与禅宗结合,也是茶室建筑体现并努力追求禅宗意味的必然原因。

从茶室的造型元素上看,茶室很小的门,客人必须要跪着才能进入,这是一个颇具仪式意味的环节,通过这个步骤,武士要卸除刀剑,即使是帝王也要匍匐进入,代表茶室的内部空间是和平而又平等的。进入茶室后,门闭合后闭合这便成为一个“密室”,人便在这个与尘世隔绝的环境中达到一种主客泯灭、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从茶庭进入茶室一系列的空间序列都体现着从闹市到净土“禅”的精神转换。茶客每经过一个这样的门,便获得一次心灵的升华,从而更加超离凡尘世俗的忧虑,步入“禅”的意境。茶庭的第一个门是嵌于高墙之中的一个有顶院门,它将茶室庭院与外界清晰的隔离。门外是复杂纷旱的凡俗世界,门内是清净雅淡的茶道境界。迈人这道门,第一阶段的沉思就开始了。茶庭第二道门,以木门或草门隔开谓之“中门”,在形式上,中门通常只是松散的竹编篱门。但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上暗示的意义茶客穿过中门,将进人第二阶段的沉思,景致更为质朴,形式更为粗旷的茶室内院将使茶客体验一种更深层的简洁。最后,客人们陆续弯腰进人茶室的那道矮小的门。这道门提醒茶客,大家都是平等谦恭的,进了茶室,所有尘俗的理念都该放弃。进人茶室,坐在草席上,主人端上热茶,也就进人了第三阶段的沉思。禅宗对思想的激发,使得茶庭所表现的不是丰富的景观和深远的间等造园技法,而是“禅”的境界,远远重于那些山水实景。

同时,在材料运用上为了创造出“禅”的气氛,构成建筑的各种要素也尽量排除象征世俗权威的格式,室内墙壁大多采用土墙,柱子等也尽量不加工,保持自然本色,透出木质的纹理美。

三、总结

伴随着茶道的发展,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茶室自然也经历着变化,但其追求自然与禅意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依然体现着日本最本质文化特色。我们从中看到是成功的建筑艺术魅力。成功的建筑艺术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满足功能,在此之外若它还能与人达成心灵上的交流,体现民族的精神那便是难能可贵的。茶室建筑能充分考虑到精神层面的意义,它的独特魅力是值得我们反复体味的。在中国飞速发展下,城市的环境越来越都市化、现代化,作为建筑师更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出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建筑。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2)吴伟伟,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马国馨,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