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本主义理论在技工院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浅谈人本主义理论在技工院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隋莲

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229

摘要:技校学生数学成绩差、缺乏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探论了如何运用人本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合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技工院校数学教学

数学作为技工教育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不仅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数学符号、公式和结论,还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和终生化学习基础知识的储备,是技工教育中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受生源等方面的影响,技校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技校数学教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要积极地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合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耐心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进而提高技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培养学习动机。技校学生自卑感较重,自信心严重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现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感,重拾信心,形成良好的学好数学的积极动机。

(2)进行目的性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在技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师要始终把数学的意义教学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强化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进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达成学习数学的动机。

(3)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维持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及时,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以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身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导学,增强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设置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启发,激发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运用丰富的数学史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进而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3)动手实践,培养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及不断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明白这些定义的产生过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记忆,并且来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较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4)形式多变,加强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用某些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些材料,或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向交往式教学,师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真诚合作。

参考文献

[1]彭加明巧妙引入课题提高教学效益.数学通报,2001,(3)。

[2]扬飞选修课“数学与生活”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02,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张丽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探索[J].科技资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