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106例疗效分析

/ 2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106例疗效分析

赵策魏栋梁(河南省栾川县公疗医院河南栾川47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075-02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片疗效分析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并与一般治疗的52例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科2005-2007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中位年龄(61±8)岁,神经功能评分为(26±14)分。对照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中位年龄(61±9)岁,神经功能评分(26±15)岁。2组患者均经CT扫描系发病72h以内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并且无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2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以扩血管、活血化瘀、保护脑细胞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于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均用7-14d;并联用肠溶阿司匹林片,首服325mg,以后100mg,睡前服,均用14d。

1.3观察指标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检测。

1.4疗效评定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患者治疗第4周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为基本治愈;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18%为无变化;缺损评分增加为恶化。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时点、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治疗组为62.95%,对照组为40.37%;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治疗组82.95%,对照组71.15%。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2.2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除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外,红细胞比积和全血高切黏度降低极明显(分别P<0.05和P<0.01),而对照组改变不明显;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红细胞比积、全血高切黏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

2.32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检查结果比较2组治疗前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P<0.01和P<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意义(P<0.05),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2.4不良反应治疗组消化道出血2例,皮肤瘀斑3例,对照组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后均好转,2组均未发现脑出血。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使脑损伤或神经细胞凋亡,其重要原因是早期血流量下降。故有效的血流恢复主要取决于血管再通和有效侧支循环形成。近十几年特别重视时间窗内超早期溶栓再灌注。并给予减轻脑水肿、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血液稀释、脑保护剂等治疗。而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较高的抗Xa因子和抗Ⅱa因子活性,对凝血过程有抑制作用,且可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同时具有溶栓、抗炎、抗过敏、利尿等作用。本品皮下注射后不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改变血管的通透性,基本克服了肝素钠皮下注射易致出血的副作用。而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活性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和聚集反应,在体内能减少血栓的形成。通过观察证明,二者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在改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魏树亭,任建刚,吴树君.降纤酶、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2.1(2):71.

[4]贾博奇,鲁云兰.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第2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36.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