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陈静

陈静(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110031)

【摘要】目的总结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假性血小板减少因素和解决办法。方法重新抽静脉血分别用EDTA-K2和EDTA-K2#NaF抗凝,1h后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次仪器检测值与人工显微镜计数值进行比较。结果用仪器检测全血模式、预稀释模式和手工法比较,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EDTA依赖性凝集患者需用EDTA-K2#NaF抗凝血检测;有大血小板和小血小板干扰检测时,必须手工显微镜计数,同时还应加强血片的复检。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92-01

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广泛使用,使血小板的检测常规的检测方法。但由于受到采血等原因的影响,出现和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造成错误的临床经验结果的出现,现将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血液分析中的标本共1558例。采集患者静脉全血、血涂片复查。凡人为差错、标本放置时间、仪器故障等因素所致均不计入在内。

1.2仪器和仪剂深圳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每日用前在全血模式下测试,结果在质控范围内才能进行样本测试。同时采用日本OlympusCX41型双目显微镜。校准物、质控物、溶血剂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检测方法

(1)全血模式计数PLT。(2)预稀释模式下计数PLT。(3)血涂片复核。

1.4统计学处理以显微镜计数法为血小板计数的标准,结合血涂片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小板真性减少用仪器检测全血模式、预稀释模式和手工法比较测定结果较一致的共1448例,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

3.1临床采血不当

在护士临床采血中,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和低龄儿童患者,在采血时难以做到一针见血,造成抽血时间延长,从而导致血管破坏处水肿及皮下出血。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因子浸入血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2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使用不当

当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造成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细胞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检测结果。

3.3标本存放时间过短

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血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数结果偏低。随着时间延长,EDTA能使血小板由盘状变为球状,血小板伪足回缩到胞质内,相互缠绕的血小板逐渐离散[1]。因此采血30min后进行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2],从而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发生。

3.4血小板的体积偏大

一般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阈值在230fl,血小板体积大于30fl时,超过仪器计数血小板阈值,不被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3]。

3.5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在临床的发病率约为0.09%~0.21%[4]。此疾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患者中有很大比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多见于肿瘤、心脏病、肝病等的患者中。氟化钠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枸橼酸钠抗凝剂也可抽血后马上测血小板,时间越长,结果越低。

4讨论

血小板假性凝集的主要原因是采血不当和EDTA依赖。由于临床采血不当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应加强临床护士采血的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临床护士采血专业技能培训,让临床护士了解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前标本采集的密切关系,加强临床采血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

[2]马文新,林其燧.血小板微粒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1):55.

[3]赵红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8,13(2):127.

[4]涂传清,吴建曾,赵锦,等.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