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祛风法治疗喉源性咳嗽

/ 1

润肺祛风法治疗喉源性咳嗽

王晓燕

王晓燕(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耳鼻喉科河南周口466000)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3-0238-02

2006年8月~2009年2月,我科运用润肺祛风法治疗喉源性咳嗽,并与口服非那根糖浆、甘草片组作疗效比较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历共7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0例。年龄5~78岁,平均40.15岁;病程7天~2年,平均3.05个月。具体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2临床表现咽喉作痒,痒则呛咳,咽不痒则不咳;咳嗽尤以夜间为甚,每天常有7~8次之多,甚则可以1小时内咳嗽10多次,咳而无痰或有少量白沫痰,频咳较甚者出现声嘶,无全身症状,病程日久,可伴夜间盗汗,咳甚则小便失禁。咽喉检查:咽喉黏膜轻度充血,干燥乏津,或无特别表现,少数见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示:气管无异常,有时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治以润肺祛风,降逆止咳法。处方:沙参30克,炙枇耙叶、炙紫苑、地龙、前胡、川贝母、桑叶各15克,防风9克,蝉蜕、乌梅各12克。每天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随症加减:因外感引起,新病者加炙麻黄、苦杏仁;咽部痒疼不适,有热象者加黄芩、桑白皮;病程日久者加诃子、五味子;久咳不愈加制罂粟壳;肺阴虚甚者酌加麦冬、百合、百部;痰多色白加白前、陈皮;痰色黄加瓜蒌;咽痒甚加徐长卿;咳则汗出加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盗汗、手足心热加知母、黄柏、地骨皮、银柴胡;咽部灼热加吴茱萸、黄连。

2.2对照组口服非那根糖浆,每日10毫升,每天3次,小儿酌减;复方甘草片,每次1粒,每天4次含化。两组均治疗10天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用药3天症状减轻,7天症状消失;显效:用药7天症状减轻,10天症状消失;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

n

痊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35※

11

2

95.8※

对照组

30

13

9

8

73.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体会

喉源性咳嗽的突出特点为咽痒,刺激性呛咳,多伴有咽干。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可能与感冒后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道返流、药物性咳嗽、气管高反应性等因素有关。而中医理论认为,风盛则痒,燥盛则干。肺为娇脏,最易为燥邪所伤,且咽喉连于气道,内应于肺,故喉源性咳嗽病位虽在咽喉而治疗上应从肺论治。本病究其病因,多因气候干燥,耗伤肺阴;或过度劳累,耗伤气阴;或患者素体阴虚,咽喉失于濡润,加之风邪循经入肺,风燥之邪客肺,肺失清肃,宣肺失常,上逆咽喉而致咽痒、咳嗽不止。若治疗失当,病程可迁延数年,耗伤肺肾气阴,可伴见汗出或夜间盗汗,甚至咳则小便失禁等症,故在治疗上应遵循养阴润燥,祛风止咳法则。若病程日久伴见自汗、盗汗者,应注意敛汗药的使用,或益气或养阴,湿寒止而阴液得充,若阴液未充而单用润燥祛风,则显力薄效差。

本组治疗方中沙参养阴润肺;炙紫苑润肺下气止咳;炙枇耙叶清肺化痰降逆;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桑叶疏风清热;防风善祛风邪而止痒;蝉蜕疏风止痒;乌梅收敛肺气以缓和咳嗽;地龙熄风平喘止咳。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蝉蜕、乌梅、地龙均具有抗过敏而止痒的作用。诸药合用,养阴润肺,轻清宣燥,养阴润肺而不伤胃,使燥邪清、肺气降而痒咳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