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陈素清吴阿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陈素清吴阿凡

陈素清吴阿凡

陈素清吴阿凡(南安市医院五官科362300)

【摘要】目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选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74例经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加强对症护理。结果通过治疗和护理缓解耳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注意病情观察及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12-0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常继发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抵抗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以及邻近部位的病灶疾病。儿童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引起耳聋多,若不及时治疗,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乳头炎或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现将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护理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74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在4-53岁,临床表现为耳部剧烈疼痛,烦躁不安,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体格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继之弥漫性充血,乳突部及鼓窦区有压痛。

2护理

2.1心理护理本病由于耳部流出脓性分泌物,影响患者的形象,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焦虑,恐惧不安,迫切希望根除病灶。因此,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让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护理的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的心里。

2.2一般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刺激性或带骨刺硬性食物,减少因咀嚼运动而至的牵拉痛。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应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晨晚间护理,打喷嚏,打哈欠等动作可加重耳痛,应嘱病人注意。炎症消退后大部分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

2.3病情观察注意耳痛的程度,性质,有无外耳道分泌物及其性质,量和伴随症状,发热的热型及程度,全身状况,病情严重者观察是否有颅内外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做好记录。了解患者有无头昏,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

2.4疼痛护理评估疼痛的程度,对疼痛进行评分,可采取听音乐,聊天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对疼痛明显者可按医嘱给予非甾体类止痛药。遵医嘱及时给予足量广谱敏感的抗生素滴注,尽快控制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类等,重症者可加用少量糖皮质激素。全身症状消退,流脓停止后仍需继续用药3-5天,以免病情反复或转为慢性。鼓膜未穿孔的患者可遵医嘱予2%酚甘油滴耳或予3%过氧化氢清洗外耳道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和反应。观察耳痛的部位及程度,鼓励患者表达疼痛的感受,加强心理护理,告知疼痛的原因,指导患者采用松弛疗法。疼痛不能耐受者,可遵医嘱慎用镇静,止痛药物。通过治疗和护理缓解耳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相关并发症。

2.5提高听力外耳道脓液较多时,先用棉签将其擦拭干净,再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然后用抗生素类滴耳剂滴耳,如0.3%泰利必妥,2.5%氯霉素甘油等,每天3次,每次3-4滴。鼓膜穿孔后不能使用2%酚甘油滴耳,以免药液与脓液起化学反应,烧伤鼓膜及中耳粘膜,可选用1%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促使咽鼓管口粘膜肿胀消退,有助于中耳分泌物引流[2]。

2.6滴耳液的使用患者取侧卧位,健侧朝下,先对外耳道进行清洁,然后用对手从头后将患侧耳廓拉向后上方,另一手向外耳道滴入3%过氧化氢并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及擦干,然后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以造成外耳道空气压力的变化,促进药液进入中耳。侧卧几分钟,然后塞入消毒棉球与外耳道口,坐起。

3健康教育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怀孕3个月,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禁止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减少患中耳感染的机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应张口或塞紧耳部,尽量不用耳机听音乐,以免造成听力的损害。陈旧性鼓膜穿孔者禁止游泳,洗澡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出院后半年内禁止游泳,3个月内禁乘飞机,1个月内禁止患侧咀嚼坚硬食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如治疗后听力减退者,可行听力重建术。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减少外界刺激保证睡眠。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与家属制定营养饮食方案。

参考文献

[1]徐旭兰,中成药与抗生素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与对比,[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2):2990.

[2]张丽文,郑东侠,胆脂瘤中耳炎鼓室成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