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

齐鲜花

齐鲜花

(河南省太康县转楼乡一中,河南太康4754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出现新的面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这不能不使我们遗憾地感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我们国家基于渴望富强、文明、进步而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国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现实对语文教学的挑战。

第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系统工程的基点

语文教学要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线上就必须把人的生命意识作为语文系统工程的基点。

语文教学这个系统工程由语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组成。众所周知,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功能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的部分功能的总和。因此,语文教学系统工程要发挥其整体功能就必须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因素的最佳结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的关系必须构筑在一个有利于人的发现和解放的基点上,才有可能实现最佳组合,否则,语文教学系统工程就会散架。

那么,怎样构筑生命意识这个基点呢?

语文学科的生活意识的外延是情、理、知、能。情,即以祖国人民利益为本位,维护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喜怒哀乐、爱、憎,这是生命意识的启动;理,即进步的科学的理念,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知,即读写听说的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的实践。根据这个外延的四个方面,应组成情—理—知—能连环导引:从情入手,筛选出课文中能使学生动情的诱导物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学生对课文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转化成理念,达到情理统一;情理统一是和课文固有的涵蕴融合在一起的,因之,在情理统一之后要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情和理是怎样通过美的语言形式水乳交融地表现出来。这种连环导引的真义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把握准课文中内潜的信息频道;同时调动教师自已和学生储存着的与课文相对应的信息频道,通过导引,推动教师的信息频道,课文信息频道和学生的信息频道发生共振,于是语文教学系统工程就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能而运转起来。这种运转是生命意识的跃动,也体现了人的发现和解放。

第二个问题:语文教学方法操作的观点。

语文教学要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线上,必须把教学方法的视点瞄准融和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语文学科的重心和内核。

语文教学系统工程的运转必须通过教学方法起作用,而教学方法的操作决不能盲目地左右开弓。而应该对准一个有利于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视点。视点问题是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视点误差,操作教学方法就变成瞎碰乱撞。新时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法作了许多突破性的研究,其中启发式教学方法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如温故而知新的启发、对照比较启发、举一反三启发、寻根究底启发等等。但是因为视点偏离了人的发现和解放而产生误差,在操作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把力气放在劈章斩句、概括中心等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结果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拼合词语、组装语法,费尽心机地寻找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在修辞手法、句子分析上打转,沉陷在课文外延的似是而非且枯燥乏味的“知识”泥潭里消极挣扎。种种情况说明了,视点不正,就算运用了千般妙法,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等于缘木求鱼。

语文教学方法的操作,从人的发现和解放出发,应有两个级位的视点。

第一个级位的视点要对准语文学科的重心。而要对准重心得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本体是什么?怎样认识语文学科的本体?历来人们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化”说等以词解词的层次上。但这些说法仅仅是望文生义,显然没有揭示出语文学科的本体。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本体就是把由语言组合成的文章编制成的系统,通过教师运用它来进行施教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组合知识和形成语言组合能力的目的的一门课程。

第二个级位的视点要对准语文科学重心的内核。所谓内核,就是内部质地的生成。作为语文学科重心的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的内部质地生成是什么?人们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作思维的凭借的物质外壳,这是物理学的回答;认为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这是传播学的回答。这种种回答都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文章为基本形态的语言组合俄而质地生成,但也都带有片面性,因为这种种回答只停留在“语言”这一层面。因为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汇诸因素是约定俗成的,作为工具也罢,载体也罢,符号也罢,都是可以你拿过去,我拿过来,各有根据需要而赋予不同信息于其中的,因而可以说它是工具。但以文章的为形态的语言组合可不同了,它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属于“语言”的层面。人们使用语言,是通过各自的头脑,产生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它尽管脱胎于约定俗成的语言,但已经产生了质变的飞跃成为“言语”,它不再是你可以拿过去,我可以拿过来的东西了。那些社会学的、物理学的、传授学的种种说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眼于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不能正确的解释作为语言的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的内部质地生成。那么应如何解释才是正确的呢?这就是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的质地生长也即内核。语文教学方法操作的视点如果偏离了这个内核就如同一个雕刻家不知道他要雕刻的对象是木头还是玉石就拿起刻刀乱刻一通一样。不少施教者正是既认不清这个重心的内核,导致视点的误差。

第三个问题,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

语文教学要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线上,必须在师生生命意识的能量的交流中建立师生关系的支点。

为推动语文教学系统工程运转的语文教学方法操作,一定得通过教师,而教师操作教学方法又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学,因此要有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须要建立一个支点才可以使师生发挥其互动作用,使语文教学和谐地进展。这个支点必须是师生生命意识的能量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支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识的能量的交流。其根据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观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教师要教学学生学好这些课文,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把自身的生命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命意识能量的释放,从而把课文的生活意识作轴心,并围绕着它,使教师的生活意识和学生的生命意识发生交流。这种交流,就成为师生关系的支点,它的功能是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线上,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信息互相传输,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展开,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发展,促进具有主客体双重属性的教与学行为的协调,于是在充当教的主体的教师引导下,充当学的主体的学生认识不断提高,语文智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