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李加和朱利平

(南京市浦口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应用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35例常规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治疗,35例研究组患者在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的同时,使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在不同言语频率下,常规组气骨导差均明显高于研究组,而气导听力值均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研究组为96%,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盐酸氨溴索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听力,提升临床疗效,在临床上有较大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34-02

本文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70例分泌性中耳炎展开了对比分析,以此探讨盐酸氨溴索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详细报告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常规检查,享有知情权,是自愿接受调查研究。经随机分组后,每组各患者35例: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5.3±8.4)岁,病程2~57天,平均病程(16.3±4.2)天;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6.2±8.6)岁,病程3~58天,平均病程(17.4±3.9)天。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35例,均接受常规治疗。首先,为患者行咽鼓管吹张、经鼻喷涂气雾剂、鼓膜穿刺抽取液体等治疗,同时,让患者服用头孢羟氨苄和强的松。其中,头孢羟氨苄的用药剂量为每天2次,每次0.5g;强的松的用药剂量为每天3次,每次5mg[1]。研究组患者在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的同时,遵医嘱服用盐酸氨溴索,每天3次,每次30mg[2]。所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都是2个星期,在这期间,医护人员有必要向患者说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症特点、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频率下的气骨导差和气导听力值进行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恢复正常,耳闷、耳鸣等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骨膜的活动和颜色没有异常现象,气骨导差小于10dB;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听力明显提高,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耳闷、耳鸣等临床症状有较大改善,骨膜没有异常现象,骨气导差在10至15dB之间;无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听力仍然没有恢复,耳闷、耳鸣等临床症状没有好转,骨膜发现异常,气骨导差改善不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好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若P<0.05,那么表示研究组与常规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则说明研究组与常规组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气骨导差对比

当言语频率为0.5kHz时,研究组气骨导差为(11.0±2.5)dB,常规组为(15.1±3.3)dB;当言语频率为1.0kHz时,研究组气骨导差为(10.3±2.1)dB,常规组为(14.0±2.5)dB;当言语频率为2.0kHz时,研究组气骨导差为(8.6±1.4)dB,常规组为(12.3±1.7)dB。对比可知,在不同言语频率下,研究组的气骨导差均比常规组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2气导听力对比

当言语频率为0.5kHz时,研究组气导听力值为(21.2±5.1)dB,常规组为(14.2±3.8)dB;当言语频率为1.0kHz时,研究组气导听力值为(15.3±5.2)dB,常规组为(11.8±4.7)dB;当言语频率为2.0kHz时,研究组气导听力值为(11.5±3.4)dB,常规组为(8.6±3.5)dB。经统计分析可知,在不同言语频率下,研究组的气导听力值均比常规组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3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效果。研究组显效27例,比常规组多8例;两组有效例数接近;研究组无效仅1例,比常规组少6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为97.14%,常规组为80%,研究组比常规组高17.14%。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有关资料显示,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是听力受损与中耳鼓室积液,该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诸多并发症,严重地甚至可能导致患者耳聋,继而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3]。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等方法进行治疗,尽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听力恢复不明显,复发率也较高。因此,为了尽快控制住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听力恢复,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作为一种有效的粘液溶解剂,盐酸氨溴索对炎性介质有较好抑制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炎症,同时该药物对咽鼓管有较好刺激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其开放压力,有助于加快中耳腔粘膜内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与合成,改善引流和通气情况。其次,盐酸氨溴索对粘膜浆液腺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对粘液腺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因而有助于降低分泌物质的粘性。再者,该药物可以改善粘膜纤毛的功能,促使粘液纤毛更好更快地进行运输,继而加快中耳积液的稀释与排出[4]。所以,临床有必要在为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盐酸氨溴索进行强化治疗。

本研究对我院7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了分析,对比发现,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具体来说,当言语频率为0.5kHz、1.0kHz、2.0kHz时,常规组气骨导差均比研究组高,而气导听力值均比研究组低。同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显效27例,占该组总例数的77.14%,比常规组高22.85%;无效1例,无效率为2.86%,比常规组低17.14%;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比常规组高17.14%。

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以盐酸氨溴索治疗,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听力,增强治疗的有效性,值得临床大面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品能,吕翠玲.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探讨[J].北方药学,2016(02):76-77.

[2]余朝阳.盐酸氨溴索口服辅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08):1142-1143.

[3]朱雪松.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6):248-249.

[4]侯森,杨海珍.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Meta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