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我院1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张亚平1李启彬2

张亚平1李启彬2

(1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河南西平463900;2河南驻马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463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212-02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88份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ADR中,主要与患者性别与年龄因素、静脉给药方式、抗感染药物使用等有关。结论应提高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是药品两重性的一个方面。进行ADR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临床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院188例ADR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ADR产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我院2008年6月1日~2010年7月8日期间各科室收集的ADR共188例,。

1.2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上述病例按引起ADR的性别与年龄段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造成损害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88例ADR报告中,男性85例(45.2%),女性103例(54.8%),患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89岁。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共134例(71.28%);其次是口服给药26例(13.83%),肌内注射给药8例(4.25%),皮下注射给药7例,硬膜外给药3例,其他用药方法10例。188例ADR涉及的药品有41种,其中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达135例,占ADR总数的71.81%;其次为中成药类(6.38%)、呼吸系统药物(4.79%)、心血管系统(4.26%)。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110例(40%),心血管系统51例(18.545%),神经系统43例(15.64%),消化系统36例(13.09%)。

3讨论

在188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1],这是由于女性体重较轻,体内脂肪所占比例较大,脂溶性药物分布较广泛;以及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患者,如处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但老年患者和儿童更易发生[2]。老年患者许多器官的生理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使代谢速度较慢,产生过高的血药浓度,或使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过长,均易导致不良反应和毒性的发生。其次0~10岁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有39例,占总例数的20.74%。这是因为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失,经肝脏灭活、肾脏排泄的药物受到影响,体液占体重比例大而调节能力差,这些均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考虑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除正确选药、准确计算剂量外,还需对药物在儿童和老年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有较全面的理解,加强临床药学监护,合理用药。静脉给药是药物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由于静脉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起效快,作用强,吸收完全,不仅药物本身的pH值、浓度、微粒、配制时间以及输液器材质、输注速度、环境及患者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3],因而必须坚持“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滴”的原则,尤其对于轻症或门诊患者,尽可能采取口服给药方式,减少静脉给药机会,减少ADR的发生。188例ADR报告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占71.81%,这与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有关[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品种较多,尤以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引发的ADR最多,同时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静脉给药方式较多,不同厂家药品质量存在差异,也易产生不良反应。而中成药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ADR正在引起关注,这是因为中成药大部分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且在原药材质量、加工生产工艺、添加辅料、检验标准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使得药物的ADR呈现多样化;中成药与其他药物配伍联合应用时,更易发生变态反应。而且中成药引起的严重ADR并不少见,甚至导致患者死亡。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附件为主,有110例,占40%,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这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比较直观,易于观察,而患者也易感觉有关。这些临床表现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因而用药前必须认真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高允生.临床药理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63.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

[3]陈江新,曹霞.我院2009年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6):1420.

[4]于进彩,范春.392例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6):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