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潜血临床检验的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尿液潜血临床检验的分析研究

于波

于波(永吉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132214)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潜血检验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14例尿液的样品分别通过尿液分析仪检测和显微镜检查进行尿液潜血检验。结果:尿液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为阳性标本共132例,显微镜检查的结果为阳性标本共106例,无红细胞26例;通过尿液分析仪测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标本有82例,显微镜观察有红细胞的标本有12例,无红细胞的标本7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结论:临床检验中,尿液潜血的检查应该将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两者的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考虑,特别要关注镜检红细胞的检验。

【关键词】尿液潜血;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显微镜检查;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46.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常规的尿液潜血的检查方法包括两种,其一是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其二是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认可显微镜检查,其原因在于尿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明确的分析出血尿是来自字肾小球或者非肾小球[1]。但随着近年来的尿液分析仪的发展与应用,此种检测方法以其具有测速快、简便操作等特点得到了临床检验工作者的认可,因此现在一些医院进行尿液潜血检测主要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为了比较二者有无差别,笔者对我院214例病人的尿液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和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两种方法进行潜血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资料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9月门诊或者住院随机收集的尿液样本,20min给予尿液分析仪以及显微镜观察红细胞检查。

1.2仪器CLINITEKR100尿液分析仪,试纸条采用BTD尿液检测试纸;显微镜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盐味精。

1.3方法

1.3.1尿液分析仪检测首先取出混均的新鲜尿液10ml,然后将试纸条沉浸入所取出的尿液中1s,随后通过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试纸进行分析检测,自动打印检验结果。

1.3.2显微镜观察红细胞首先从尿液标本中取出10ml放入试管内,然后把试管放入离心机中,以15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5min,然后取出试管,吸出试管内的上清液,只保留沉淀0.2ml,然后是剩余沉淀进行充分的混均,并从中取出20μl混悬液放在载玻片上,加盖后进行镜检,主要是观察高倍镜下的RBC细胞数量以大小,并最终记录RBC在10个视野的平均个数。

1.4统计学处理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本研究检验的214例标本中,尿液分析仪测定为阳性的132例标本,同时用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红细胞的有106例,无红细胞的26例;而通过尿液分析仪测的为阴性的有82例,同时显微镜观察有红细胞的12例,无红细胞的70例。两种检验方法的比较见表1。

注:对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采用X2检验方法,经检验X2=4.45,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种检验方法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这两种检验方法由于具有不同的原理,因此对它们的干扰以及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两者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假阳性在做尿液分析时,会出现临界反应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个别的标本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才能做出诊断。另外某些氧化物也会造成污染,譬如次氯酸盐会使得出现假阳性的结果,还有有些尿道感所产生的分泌物同样能造成假阳性[2];2)假阴性所谓的假阴性就是通过尿液分析测的潜血反应为阴性,但是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是阳性,而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有:由于患者留尿样之前的饮食或者药物导致尿液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即出现了碱性尿液,因此出现被溶解分裂的红细胞,镜检下为红褐色的颗粒状,因此红细胞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所以出现显微镜观察阴性,潜血反应呈阳性;另外尿液中有维生素C的存在时会与氧发生反应,导致假阴性的结果[3];有些尿液的样本中的分泌物较多,使得覆盖了红细胞,是检验的试剂不能接触到红细胞而出现的假阴性[4]。

综上所述,有本研究结果可发现对于尿液潜血的检测,尿液分析仪大部分是能够检测出尿液的是否真正的存红细胞的情况,但是由于某系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与显微镜检查不同的结果,因而根据本研究证明尿液分析潜血反应与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结合对患者的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因此临床检验中的尿液潜血检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82.

[3]刘玉华.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常见影响因素[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17(2):116.

[4]袁凤荣,孙艳萍.尿液分析仪法潜血反应和镜检红细胞关系的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2,2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