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谈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方法

杜立峰

杜立峰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3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30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有所缓解。结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30-02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疾病。通常一侧或双侧有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一阶段。其还包括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3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2方法由于DCM病因未明,故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等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休息即可缓解症状,重症者需药物治疗[2]。DCM患者心衰的近代治疗包括:

1.2.1正性肌力药物

1.2.1.1常用强心甙类,如地高辛,宜小剂量使用,一般可用0.125mg,每日,口服。对伴有房颤快心室率时可静脉慢注毛花甙丙,剂量0.2mg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5~10分钟)。

1.2.1.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国产米力农,是一种新型的非甙、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兼有血管扩张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左室充盈压,改善左心室功能,增加心脏指数,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且不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尚可使房室结功能和传导功能增强,故对伴有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较安全。此药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和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使细胞内钙浓度增加,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有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而使血管扩张。使用剂量和方法:每次0.5mg/kg,静点速度为每分钟5mg/k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5mg/kg。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溶解稀释200ml静滴。

1.2.1.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为β1受体激动剂,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对心率影响较小,适用于心排血量低及心率缓慢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其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优于多巴胺。常用剂量为2.5~10μg/(kg·min)。

1.2.2利尿剂的应用近年使用一种复合型保钾利尿剂,即武都力片,每片含阿米洛利5mg,及氢氯噻嗪25mg,可保持血清钾浓度正常,每次1片,口服,必要时增量,2~3片/日。

1.2.3血管扩张剂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舒张小动脉,降低醛固酮水平而使心脏前、后负荷减轻,故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对洋地黄、利尿剂及一般血管扩张剂无效的病例。剂量用法:口服开始剂量12.5mg1日3次,逐渐增至50mg1日3次。静脉注射为10mg加10%GS10ml稀释后静脉慢注,每日1~2次。此药用来治疗各型高血压病。故用以治疗心力衰竭时,注意如血压过低,即收缩压<95mmHg时需慎用。

1.2.4β受体阻滞剂业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是延长DCM患者生存的重要药物之一。一般对此药有很好的耐受,很少使心功能不全恶化。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5个方面:①负性变时性作用,减少心肌耗氧;②减少儿茶酚胺分泌而降低其对心肌损伤;③改善舒张期弛缓性;④抑制交感神经,调节血管收缩;⑤增加β-受体密度而改善收缩功能。因此,对于严重的DCM心功能不全患者,在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无效情况下,加用β-受体阻滞剂,往往收到明显改善心功能的疗效。一般可首选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康可2.5mg每日1次;或美多心安(Betaloc)12.5mg每日2~3次口服;视心衰症状调整剂量或停药。

1.2.5心功能不全伴心律失常的治疗本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非常重要。由于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故治疗时强调个体化,并应注意监护其毒性作用,常选用的药物有:

1.2.5.1心律平:用于预防或治疗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口服治疗剂量,每日300~900mg,分3~4次服用,维持量300~600mg,分次服用。必要时可在监护下静脉注射,每8小时静注70mg,或在1次静注后继以静滴,每小时20~40mg。明显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病窦、电解质失衡、严重的阻塞性肺部疾患禁用。

1.2.5.2慢心律:主要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速,口服一次剂量150~250mg,每6小时1次,以后可酌情减量维持;静注开始剂量100mg,加入5%GS20ml中,缓慢注射(3~5分钟注完),如无效,可在5~10分钟后再给50~100mg,然后以1.5~2mg/min的速度静滴,3~4小时后减为1mg/min,并维持24~48小时。

1.2.5.3胺碘酮:临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口服开始剂量为200mg,每日3次,3天后改用维持量,每次200mg,每日1~2次,或每次100mg,每日3次。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者忌用。

1.2.6抗凝治疗DCM患者,如无特殊禁忌证,应予以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及栓塞,一般用肝素5000U,皮下或深部肌肉注射,8~12小时1次,3~5天后改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5~300mg,每日1次。

1.2.7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若实验证实患者有免疫异常或心肌活检证实有淋巴浸润,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1.2.8除颤器使用对严重心动过缓及其他严重心律紊乱患者,可考虑心内置入自动除颤器以预防突然死亡。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30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有所缓解。

3讨论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以心脏扩大为特征,到晚期才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以目前的扩张型心肌病取代过去的充血性心肌病较为适宜。DCM病因未明,公认的解释是多因素所致的心肌损害。多数DCM患者无病毒感染史,但有些学者观察到少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发展为DCM,因此认为部分DCM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后果,其机理可能是病毒损伤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或许与基因损伤及变异有关。近年有学者发现,DCM患者外周血及心肌存在一种抗心肌线粒体内膜腺苷酸转位酶的自身抗体,提示免疫反应在DCM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3]。

参考文献

[1]汪剑锋,罗博哲,李智,卢喜烈.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预后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10)

[2]方丕华,李晓枫.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06)

[3]路俊生,何胜虎.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