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3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魏月琴1张贵新1

魏月琴1张贵新1(通讯作者)陈青2何准辉2

(1四川省江油市九○三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2四川省科学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绵阳6219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47-02

【摘要】目的对我院56名临床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意外伤(简称:锐器意外伤)回顾性总结。方法对2008年—2011年发生的锐器意外伤进行及时局部处理、针对性预防接种和血清学追踪观察。结果所有医护人员均未发生因锐器意外伤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结论为减少或杜绝锐器意外伤的发生,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保证医护人员执业安全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锐器意外伤医护人员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Clinicalstaffsharpsinjuryriskfactorsandprotectivemeasures

WEIYue-Qin,ZHANGGui-Xin,CHENQing,etal.

九O三hospitalsJiangyou621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56clinicalstaffofthehospitalmedicalsharpsaccidentinjuries(referred1toas:sharpsinjuryaccident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Methods:2008to2011,sharpaccidentalinjurytimelyandlocalprocessing,targetedvaccinationandserologyfollowed.Reslts:Allhealthcareworkersdidnotoccurduetothesharpaccidentalinjurycausedbyblood-borneinfectiousdiseases.Conclusion:Inordertoreduceoreliminatetheoccurrenceofsharpaccidentalinjury,totakesafeandeffectiveprotectivemeasures,self-protectionawarenessisthemosteffectivewaytoguaranteethesafetyofpracticeofhealthcareworkers.

【Keywords】sharpaccidentalinjuryhealthcareworkersriskfactorsprotectivemeasu

锐器伤是一种足以使受伤者的皮肤及皮下深部组织出血的意外损伤,是临床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也是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有资料显示,锐器意外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同时也给受伤者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压力[1]而产生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据统计,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2],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致使医护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威胁。现就笔者对我院4年来发生的锐器意外伤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

1.1时间分布4年间共发生锐器意外伤56人,其中2008年6人;2009年4人;2010年22人;2011年24人。

1.2人群分布医生15人(占26.79%);护士37人(占66.07%);检验人员6人(占10.71%);医疗废品收集人员1人(占1.79%)。

1.3年龄分布17岁—30岁43人,占76.79%;31岁—40岁12人,占21.43%;41岁—50岁1人,占1.79%。

1.4科室分布内科18人(占32.14%);外科31人(占55.36%);检验科6人(占10.71%);医疗废品库1人(占1.79%)。

2分析与讨论

锐器意外伤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也是医务人员经血液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HBV、HCV和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才是保证执业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2.1发生锐器意外伤的危险因素

2.1.1人群因素56名锐器意外伤医护人员,护士占66.07%,其次是医生、检验人员和医疗废品收集人员,这与陈京、杨怀等报道的护士占70.97%、医生占22.58%、检验人员占4.84%、保洁员占1.61%[3]统计数据基本接近。

2.1.2年龄因素17岁—30岁的医护人员锐器意外伤发生率最高,占76.79%(43/56),说明低年资的医护人员是锐器意外伤的主要人群,也是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最危险人群。主要原因是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熟练,不遵守操作规范、流程,再加上工作繁忙和经验不足,难免不发生锐器意外伤。

2.1.3职业频繁接触在诊疗过程中,特别是外科的医护人员(占55.36%),每天几乎都要和手术刀、缝合针、注射器针头等各种医疗锐器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打交道,很难避免锐器的意外伤害,因此,外科的医护人员占全部锐器意外伤的55.36%(31/56)。

2.2锐器意外伤的危害性

锐器意外伤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HBV、HCV、HIV等的重要途径,除HBV有针对性疫苗外,HCV和HIV至今没有针对性、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HIV。据有关报道,1981年—1993年美国发现的30多万HIV病人中已有20多万人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4]。美国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5]。因此,医护人员应意识到锐器意外伤是最重要的职业伤害,也是最危险的职业伤害。

2.3防护措施

2.3.1强化职业安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实习生和低年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岗前职业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制定各种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能;强化职业安全意识是防止锐器意外伤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以老带新,互相交流、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可能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潜在危险因素,是避免锐器意外伤的有效措施。在此必须强调,在进行诊疗操作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排除一切干扰;一旦发生锐器意外伤,首先要了解病人有没有血源性传染病,再查自己有没有相关抗体,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无论面对的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决不能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

2.3.2操作流程规范化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减少或杜绝锐器意外伤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以防误伤手指;也不能将使用过的针头乱丢、乱放以防误伤他人;更不能丢进一般的生活垃圾桶或垃圾框内,以防给误伤他人“创造条件”;必须将用过的针头立即投入不能穿透、防漏、密闭、专用的一次性锐器盒内;为防止锐器盒内针头误伤手指,当针头达到容积的3/4时应停止使用,然后将盒盖关闭严密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装、卸手术刀片和穿针引线时应借助专用工具,以防手术刀,缝合针意外误伤;手术时避免手与手之间的器械传递,也是预防锐器意外伤发生不可缺少的规范。

2.4伤后的处理

被锐器刺伤后,为防止病原在体内扩散,严禁在伤口处压迫止血,无非是伤及大的静脉和动脉或流血不止,因伤口处压迫止血不利于进入伤口内的病原体排出,给病原体扩散创造条件,但也不能让其无休止的流血。如锐器刺伤后无出血,更不利于进入体内的病原体排出,应立即自伤口的近心端或伤口的周围轻轻的挤出少量的血液;如锐器伤在肌肉比较丰满的地方,也可用火罐自伤口内拔出少量的血液,然后用抑菌洗手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等局部处理,及时向院感科报告,详细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我院资料分析显示,56例锐器意外伤人员,均有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史,在伤后数小时进行HBV两对半检测,其中7例抗—HBs阳性,49例抗—HBs阴性。针对HBV病毒的潜在威胁,伤后全部接种HBIG200IU,其中1人接种HBIG400IU,同时对49名抗—HBs阴性人员在不同的部位接种国产乙肝疫苗10ug,于1和6个月接种第2和第3针10ug乙肝疫苗。经过追踪观察、监测HBV标志物,目前还未发现1例被感染上HBV。

对被可疑HCV、HIV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污染的锐器意外伤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只有在伤后0,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可疑被HIV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意外伤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6]。

综上所述,锐器意外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也是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管理系统,制定完善的职业管理制度,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规范诊疗操作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培训,强调锐器意外伤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确保执业安全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钱争,唐晓娜,王玉静.浅析针刺伤的原因与预防[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6):1017.

[2]余雪莲.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低报告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92.

[3]梁飞龄,蓝秋丽.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659.

[4]陈京,杨怀,史明惠,等.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454.

[5]文晓飞,李漫辉.针刺伤调查及防护措施[J].当代医学.2011,17(29):117.

[6]陈素文,陆晓伟,韩永毅,等.临床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