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素鼓室注射佐治分泌性中耳炎48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肾上腺素鼓室注射佐治分泌性中耳炎48例临床分析

罗小巍

罗小巍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16)

【摘要】目的:对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佐治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佐治的临床疗效十分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现象,治疗后不易复发,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肾上腺素;素鼓室注射;分泌性中耳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11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04-02

鼓室穿刺术是目前临床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在经过穿刺对渗出液进行抽吸后经常采用注入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混合液的方法,以达到使患者的炎性渗出减少、粘稠渗出液稀化的最终目的[1]。为了对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佐治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患者预后更加理想,使患者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与肾上腺素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这五年时间里,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13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44.7岁;其中包括62例男性患者和34例女性患者;患者病程在1至7年之间,平均病程3.2年;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将抽样中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用药方式和剂量:A组:注入5mg地塞米松加4000U的α-糜蛋白酶的混合液;B组:注入5mg地塞米松加4000Uα-糜蛋白酶再加0.20mg肾上腺素的混合液[2]。

1.4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显示患者的听力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气、骨导的差距有明显的缩短,鼓室导抗图显示正常,对患者进行一个月的随访没有出现复发现象;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显示患者的听力水平叫治疗前有所提高,纯音测听骨气导差距较治疗前有所缩短,但仍在10dB以上,鼓室导抗图显示呈负压型,或者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体征消失后在一个月内又出现复发现象。无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没有改善或有效不到一个星期又出现复发或加重现象,纯音测听骨气导差距与治疗前相比没有缩短迹象,鼓室导抗图显示呈平坦型[3]。

1.5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n/(%)]

3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咽鼓管的生理功能出现障碍不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最主要原因[4],但对延长分泌性中耳炎病理状态来说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耳积液才是导致患者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唯一条件,两者结合是导致出现顽固性中耳炎症状的真正条件[5]。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整个病理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使中耳渗出减少、对中耳积液进行清除、使咽鼓管堵塞现象得到解除,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最基本原则。目前临床上在穿刺条件下对渗出液进行抽吸后,一般情况下采用注入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混合液,以达到使患者的炎性渗出减轻、粘稠渗出液充分稀化的目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出现反复发作现象,很容易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6]。

综上所述,采用肾上腺素鼓室注射法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佐治的临床疗效十分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现象,治疗后不易复发,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

[1]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13(10):46

[2]张立明,李永珍.吸入肾上腺素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气道阻塞的药理机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7,12(1):146

[3]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8,25(3):136

[4]林国武,黄维国,姜鸿彦,等.抗组胺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与咽鼓管功能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7(4):344

[5]高静.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因素及其致病机理[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8,25(3):132

[6]蔡勋华.粘连性中耳炎和咽鼓管功能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9,14(3):178